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51554
  • 作      者:
    陆南泉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陆南泉,男,汉族,1933年11月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参加工作。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财政学院,同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研究苏联东欧经济问题的专家,在吴敬琏《经济改革二十讲》研讨会上,樊希安总经理向他约写一本《苏联经济改革二十讲》,此为他交来的书稿。书稿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谈起,逐一分析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执政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特点和弊端、变化的脉络,以及与经济改革相伴随的政治体制演变,分析全面,引证详实,可作为系统了解苏俄经济改革的普及读物。尤其对于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此书可作为重要参考。作者交来的书稿有38万字,而对于这样一个主题的书稿,以20~25万字为宜。故需要下力气删改。
展开
精彩书摘
  涅恰也夫分子就认为,‘我们的事业就是可怕的、彻头彻尾的、无处不在的、无情的破坏’。他们想借助‘火和剑’,借助强大的暴力来完成自己的事业。当时有一个革命领袖说过:‘如果太阳只照亮资产阶级,那就把它弄灭!’”“斯大林主义把这种否定的价值和冒险主义方针固定下来了,并且提升为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政策。”
  (二)工业化运动对最后形成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苏联在工业化开始后,一方面加强计划性,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靠行政命令的指令性计划来管理经济;另一方面着手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改组的目的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领导与计划工作。
  工业化时期工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变化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指令性计划制度。从1930年“一五”计划第三个年度计划开始,国民经济年度计划不再是一些控制数字,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必须执行的国家计划,从而也就改变了计划的性质。斯大林在评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时说:“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二讲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弊端 
第三讲 
“二战”后斯大林不思改革 
第四讲 
赫鲁晓夫上台面临的难题与经济改革 
第五讲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第六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第七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停滞的原因 
第八讲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第九讲 
戈尔巴乔夫体制改革的背景 
第十讲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进程与指导思想 
第十一讲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与苏东剧变 
第十二讲 
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的缘由 
第十三讲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转型及其危机 
第十四讲 
俄罗斯国企改革的主要途径及其评价 
第十五讲 
俄罗斯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六讲 
俄罗斯农业改革与发展状况 
第十七讲 
俄罗斯对外经济体制与政策的变革 
第十八讲 
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第十九讲 
俄罗斯体制转型与经济现代化 
第二十讲 
苏俄经济改革的启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