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748252
  • 作      者:
    陈讯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是以山河乡为个案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山河乡的离婚现象研究来揭示转型期婚姻价值的变革。在转型背景下,针对农村社会中的离婚率不断升高,国内学者对离婚现象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但在既有的离婚研究中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离婚现象的表层,以离婚现象来解释离婚原因居多,或现象与现象之间互相解释。大多数学者热衷于收集数量庞大的离婚案例来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比较离婚案例的差异性来分析离婚的原因,或用较为庞大的数据来验证西方某些理论,以此来解释中国的离婚现象。同时,在这些研究中,以城市离婚问题研究居多,因为城市研究往往比农村研究更容易获得资料,或更容易填写问卷。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热衷于运用定量研究,得出的结论堂而皇之地说样本大,具有代表性,事实真是如此吗?更为重要的是真正深入到农村社会内部的对离婚现象的质性研究甚少。为此,《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一改以往的研究视角,抛弃运用结构化很强的问卷手段来统计、分析离婚原因(但并不意味着《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放弃统计分析),而是深入到农村内部以离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经验为本位立足于村庄社会,以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为手段,在对转型期农村婚姻演变的整体认识上对离婚现象作出解释。从山河乡的离婚现象研究表明,在转型背景下人们在追求婚姻自由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与内涵错位,而这种错位的核心是婚姻陷入物化后导致婚姻价值变革,从而使离婚现象不断涌现。
展开
精彩书摘
  《婚姻价值的变革:一个乡镇里的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
  对择偶自主意识的淡薄,不敢主动接近异性,若主动接近异性会被大家笑话,这也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对年轻人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同时,还表明山河乡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择偶问题上非常严肃,一旦同意并决定后就不能后悔,不能开玩笑,更不像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想谈就谈,想换就换,那么自由和随便。也就是说在马家富的那个年代,婚姻并不自由,在择偶上双方父母会深度介入,即使是婚姻当事人表示不同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仍然是反对无效的。因为,在择偶的过程中它已经意昧着两个家族的人员已经介入进来,一旦婚姻当事人有单方反悔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两个家族之间形成对立状态,这显然不是理想的结果。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况,如旅游村中寨组在8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两起反对包办婚姻喝农药自杀未遂的事件,以及婚姻当事人自由恋爱后再结婚的现象。但是,从总体看来,山河乡在80年代初、中期之前像喝农药自杀或当事人自由恋爱到结婚的现象不多见,甚至在那时,这类现象在村庄中会被看成另类,乃至遭到别人异样的眼光。
  从纵向的时间维度考察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山河乡的婚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彻底地废除了旧社会盛行的童养媳和一夫多妻制现象,在经历了集体化时代的改造后传统的父权制逐步被削弱,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得到了提高。在择偶上,山河乡一直延续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习俗,择偶权仍然掌握在父母手里,婚姻当事人在择偶自主权问题上受到来自父母及长辈相应的束缚。在集体化时期,因人口的流动性极小,个人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生产队内,其人际交往的活动空间受到限制。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山河乡在通婚圈上受社会封闭与人口流动范围小的双重影响,年轻人的通婚范围通常在10公里以内,大多数年轻人的择偶范围只能在本村或以寨子为中心向邻村扩展,受地域空间与婚姻包办的制约。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与资料
一、田野地点
二、经济概貌
三、婚姻家庭的社会基础
四、资料来源
五、小结

第三章 离婚现象及其变化趋势
一、离婚现象的出现
二、离婚概况与特征
三、离婚的原因
四、离婚的变化趋势
五、小结

第四章 走向自由的婚姻形式
一、择偶方式变迁
二、婚姻仪式变迁
三、婚姻制度变迁
四、婚姻行为变迁
五、小结

第五章 维系婚姻的纽带蜕变
一、物质要素逐步增强
二、情感要素发生嬗变
三、家庭要素逐步弱化
四、国家与社会要素功能弱化
五、小结

第六章 婚姻的传统价值流变
一、从双系抚育向个体化生活体验转变
二、作为个人幸福选择的离婚
三、婚姻的伦理性危机
四、价值之变下的“个体化”婚姻形成
五、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婚姻自由的悖论
二、被物化的婚姻价值变革
三、关于个人权利与婚姻家庭的一点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