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物质文明的地位
物质文明是文明的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文化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城市顾客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顾客导向型的城市治理必然要满足城市顾客的物质需要。
在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物质文明制约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以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影响为例,杨东平在《城市季风》中对北京20世纪80年代中期物质贫乏的状况导致的商业服务的低劣蛮横做了深层次的剖析。他认为在短缺经济的环境下,豪放和粗犷成为被推崇和鼓励的审美价值,而精致、实惠、考究之类,以及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则被加以排斥。北京经济生活和商业服务的粗陋,则促成和助长了粗放、不讲究的风气,而不受制约的粗放便极易流为粗糙和粗鲁,甚至发展为粗野。物质生活的匮乏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不精致、不严格、不认真、不讲究、穷凑合,得过且过,随意邋遢,以至于“混”成为一种风气,与农业文明的遗习相合。
物质文明固然重要,但物质文明不是城市文明的全部,如果过度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其他文明的发展,必然影响城市文明的整体发展,反过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过度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忽视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建设,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缺乏诚信、环境恶化,这样的后果反过来影响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速度,甚至必须用经济建设的成果弥补。
3.2.3建设城市物质文明的对策
1.推动城市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在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必定是一个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城市。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一个城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
(1)在社会层面上营造创新氛围。社会上的创新氛围具有渗透作用,能够影响到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使其树立创新理念。为此,公共部门要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制度、政策等环境,当前特别要重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学校教育要从维持性学习转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以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新闻媒体要做好舆论导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2)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创新体系。为此,要建立起自主创新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激发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创新的驾驭能力;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创新要遵循和适应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在税收、金融、投资和人才等方面提供更为积极、精细和灵活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
(3)在微观层面上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国有企业来说,要强化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一方面要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的工作,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强企业创新的外在动力,最终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要发挥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对民营企业也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支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