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诊断》:
什么样的企业家,才算真正懂得资本运作的企业家呢?有人把企业家分为3个层次:(1)知道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手头的资金。
(2)知道如何借用他人资金做好自己的事情。
(3)知道利用“资金杠杆”,放大现有资源的价值并撬动其他资源为自己的企业服务。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家是最不上层次的呢?把全部现金存入银行、从来不利用贷款,或者押宝似的把大部分资金投资于一个公司或一个项目。
以此标准来看,史蒂夫·乔布斯明显属于“最不上层次”的这一类企业家。
乔布斯去世时,为苹果公司留下1000亿美元的现金遗产,美国财政部都没有这么多现金。但是,乔布斯生前没有拿这些钱去炒股、炒房地产,几乎没有寻求任何“增值”渠道,而是全部存在银行里。
苹果几十年前就是上市公司,但资本运作没有吸引乔布斯一丝一毫的注意力。乔布斯全心专注于研发、设计。
将苹果和诺基亚进行比较,诺基亚每年的研发费用为40亿美元,是苹果每年17。8亿美元研发预算的2倍多。但乔布斯能以相对少的研发经费,设计出足以令诺基亚仰望的伟大产品——iPhone、iPad。
其实,资本运作也不完全是负面影响,做实业,也不要忘记资本运作。国内很多企业都有良好的沉淀资产,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更谈不上资本运作,他们不知道如何将沉淀资产盘活、变现。
1999年,埃克森石油和美孚石油通过合并迅速做大,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连续四年名列世界500强之首。沃尔玛原本只是一家发展缓慢的实体企业,30年才开了38家店。而上市之后,10年就开了1160家新店,公司连续多年蝉联世界500强第一。可见,资本运作手段操作得当,是有正面意义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资本运作是上市公司追求绩效增长的一个手段,不应该过分推崇,也不必排斥。
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资本运作绝不应该成为企业界的风气。在这一点上,“日本大败局”的惨痛教训,永不应该被忘记。
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使日本企业的注意力从实业领域转移到资本运作上。
做实业赚钱,又慢又辛苦。如果企业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在股市、房地产疯涨的情况下,玩资本运营赚快钱,必定是最佳选择。
赚了眼前的快钱,却赚不了长远的钱。因为“资本运作成风”,日本的高科技产业遭到沉重打击。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硅谷”其实是名不副实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多是日本公司,世界十大微型芯片公司六家是日本公司,世界十大电子公司五家是日本公司。1989年,日本六大半导体巨头在世界市场攫取了52%的份额时,美国只占有35%的份额,欧洲仅占据12%的份额。那个时期,日本科技竞争力连续八年排名世界第一。日本除了航天技术和化学工业,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水平都与美国不相上下,有些领域,诸如光导纤维、智能机器人、生化材料等,还超过了美国。
1990年,当日本人在世界半导体产业占据了57%的产值时,美国的企业严重亏损,硅谷陷入一片混乱。为美国国防部提供半导体芯片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还差点被日立制作所收购。就这样,才有了《硅海武士——日本称雄信息产业的故事》一书的出版。
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日本大量银行、证券公司、工业企业爆发财务危机,很多高科技企业也未能幸免。此时,由美国政府推动的IT产业革命席卷全球,韩国、我国台湾也随之崛起,而日本一些高科技企业却因“企业资源被金融资产套牢”而错失机遇,不断走向衰落。
在互联网技术革命时代,中国的根基远不及日本,但也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IT公司,如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日本却没有类似公司出现,比如在搜索引擎领域,日本市场被雅虎控制;在电子商务领域,日本市场被亚马逊、eBay控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