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焦虑:理论、研究和应用》:
4.1 综述
调查研究在人类行为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时会促进理论发展,有时有利于理论的校验、比较、证实和修正。因此,调查研究大大地影响和指导着实践和策略。近10年来,在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呈指数上升趋势,其中绝大多数的论文不是原创就是重复别人的研究。此外,参与这些调查的研究者利用以往的研究,建构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对文献进行定性(即内容分析)和定量(即元分析)的评价,总结其主要结果。不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论文一般是评价性的文章,而这些论文的作者,通常又依赖于调查研究性的论文来形成自己的观点。
几十年以来,在很多情况下,海量文献已经成为教育、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基础。因此,各行业(如工业)都对具有研究素养的高学历(如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大学毕业生有一定需求。现在,研究生一般都需要选修一门或几门研究性课程,作为其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统计学课程、定性研究类的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会形成一种恒久的科研态度,从而决定其是否能成为未来的科研工作者。然而,尽管许多科研方法论的导师意在培养学生们的科研应用技能(即阅读、阐释、综合以及利用科研成果的能力)和科研创造能力(即设计和实施原创性调查研究的能力),但是许多已完成研究性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理解或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此外,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要比其他研究生课程差。所以,通常在学生们看来,这些科研方法论课程,只是他们获得学位所必须克服的障碍而已。因此,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焦虑。
科研方法论课程学习中的一些消极经验,外加相对较低的操作水平,极大地阻碍了很多研究生在自己所选领域的研究工作。甚至很多认真尝试进行研究的实践者们也会在某一个或几个研究阶段(即科研设计/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数据阐释阶段)遇到很多问题。尤其在研究的结果、解释和结论等有着严重缺陷的方面,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事实上,研究者在进行文献综述时,误认为这些记录的结果是值得信赖的,通过引用这些有缺陷的科研结果,发展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这样使得问题日益加剧。
绝大部分分析性和解释性缺陷的产生源于:在研究生的科研方法论课程中,研究方法的教授只是一系列的例行程序,并不是一个全面整体、有深度的综合过程;研究生培养计划对学生们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技巧的教育也是极度轻视;对研究本质的各种不准确的和误导性的宣传使其带有了一种“神秘”色彩;越来越多的教师不能胜任研究性课程的科研方法论教育;一度被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很难或拒绝接受来自大量研究共同体的极端批评。
与所有社会和行为学科问题一样,我们使用定量、定性或混合方法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图书情报学领城中所有的研究问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的最基本区别在于其关注的数据类型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定量研究涉及数字的收集、分析和阐释。例如,图书馆研究者可能对高中生的图书馆焦虑程度的判定,或对初、高中学生图书馆焦虑水平之间的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定性研究涉及对文字、观察结果或经验的收集、分析和阐释。例如,图书馆研究者会想要描述高中生使用学校或公共图书馆的经验。正如其名,混合方法研究是指同时或按序对数字和语言、观察结果或经验进行收集、分析和阐释。例如,同一研究中,图书馆研究者可能既注重对高中生图书馆焦虑程度的判定,又注重对学生利用图书馆经验的描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