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基础——“三线”缘起.
一、京津冀引领中国区域一体化
作为全球人口规模第一、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由于自然与历史原因,我国总体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面貌迥异。为了弥补这种区域鸿沟,我国进行了多次努力,实施了多项国家战略。
早在50 多年前的1964 年,我国开启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线建设”。这作为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助推器。
2000 年,我国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促进广大西部地区发展,平衡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由此掀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篇章,区域一体化成为更高层面的发展主题。在未来数十年,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即涵盖陆地和海洋的“一带一路”)三大区域一体化战略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
与之前的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及各类国家级综改区等这些大区域内共性明显、差异不足,且以国家输血和提供政策为主导的重大战略相比,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区域一体化战略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区域跨度大、发展水平梯度大、区域内互补性强,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地统筹和配置资源。
京津冀一体化的
“三线”建设——中国首都圈区域协同发展之道
中国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
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未来数十年我国区域一体化的三
大核心战略。其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连通亚欧,长江经济带贯穿中国腹地,京津冀一体
化引领环渤海崛起,打造中国经济第三极
以首善之区a 和畿辅之地的京津冀地区为例,行政上,这里既有国家首都,又有直辖市和省;地理上,这里既有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又有丘陵地区和深山区;发展水平上,既有高收入、高城市化率、高服务业比重的发达地区,也有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发展中地区和长期徘徊于低收入、低城市化率、低服务业比重的落后地区。困境中孕育新的机遇。京津冀地区发展梯度如此之大,必然导致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势能”也大。随着2014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
“一号工程”,并以引领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全新定位,困扰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多年的区域一体化难题开始全面破解。由此,仿照50 多年前的“三线建设”(彼时,北京、天津属于国防“一线”,
a “首善之区”指首都,也泛指最好的地方。“首善”出自《汉书· 儒林传序》中“建首善自京师始”,在《金史· 礼志八》中“况京师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观仰”,“首善之区”常常被作为京师(首都)的代称。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亦将各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称作首善之区,既包括经济繁荣,也包括文化先进、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
2
第一篇 形势基础——“三线”缘起
河北的沿海与腹地分别属于国防“二线”“三线”),在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西线、中线和东线崭新的“三线”建设思路,以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视角对京津冀进行剖析和谋划,将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贯穿始终,开启新思路,探讨新举措,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些许灵感。同时,由于京津冀地区的西、中、东“三线”可以与整个中国的西、中、东三大板块或“大三线”一一映射,因此,以京津冀整体作为对象,深化改革,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实现京津同城化、京津冀一体化,将对中国新时期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京津冀的“三线”构成
无论是西高东低的地形,还是东部更为发达的态势,京津冀地区与中国整体情况高度相似。因此,京津冀的“三线”建设,将全息展现中国新时期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
京津冀一体化的
“三线”建设——中国首都圈区域协同发展之道
京津冀的“三线”建设依据
两大发展腹地(作为“家园”的城市群腹地和作为“根据地”的生态腹地)与两大发展方向(面向内陆和面向海洋)
二、2014,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起航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中国三大发展极中,目前只有京津冀发展最为失衡,内部存在巨大落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于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提升首都服务能力,带动津冀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环渤海地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的30 多年来,社会各界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诸多尝试,但大多停留在构想层面。
早在1982 年,“首都圈”的概念就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20 世纪90 年代初,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划定后,国家计划委员会(现更名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首次提出打造环渤海经济圈,覆盖京津冀等多地。
4
21 世纪初,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2011 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由此,“首都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几经易稿,但终究没有正式发布。目前仍在编制当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将成为之前诸多规划与研究的集大成者,顶层设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划图
30 多年来,中国的改革者曾尝试通过多种概念将京津冀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这个世界罕见的“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三个行政区”共同发展。呼吁声音回荡三十载,现实却不及预期。好在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舆论预热,在众多力量的推动下,京津冀一体化开始迈进实质阶段。而且,京津冀已具备了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京津冀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于是,在被誉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元年”的2014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终于正式起航。
2014 年2 月2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推进。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全国两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一号工程”,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3 月16 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正式公布,“京津冀”升级并首次代替“环渤海”而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要求以此构建世界级城市群,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由此,京津冀一体化不单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问题,还意味着将在国家发展中成为新的增长极。3 月26 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出台,河北提出将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在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中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
相关部委也积极参与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并在更容易实现一体化的交通、物流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2014 年年初,民航华北局制定《京津冀民航运输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京津冀民航一体化加快推进。2014 年5 月,海关总署公布《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以海关通关改革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国家发改委紧锣密鼓地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同时,京津冀三地政府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2014 年,京津冀三地签署了至少十几项合作协议。7 月31 日,河北党政代表团到北京考察,双方签署7 项合作文件。8 月6 日,天津市党政代表团来京考察,双方签署了6 项区域合作协议及备忘录。
在领导机构组建上,2014 年6 月,国务院成立高规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相应办公室,组长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京津冀一体化获得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也体现了中央加强协调性和综合性,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使区域的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的坚定决心。
作为区域的发展核心,三点最具稳定性。长三角以沪宁杭为三点支撑,珠三角
第一篇 形势基础——“三线”缘起
以粤(穗)港澳为三大主体。京津冀在努力实现京津同城化(2013 年5 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的同时,加快构建第三极,以支撑京津冀城市群的强势崛起。2014 年9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石家庄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调整后,石家庄市区人口增加近1 倍,市区面积扩大近5 倍。在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务院的这一批复,将有助于石家庄做大做强,打造成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从而与北京、天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支撑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2014 年10 月,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获批,这将对正定机场空港产业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冀中南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引擎。至此,京津冀地区的三大核心城市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均具备了综合保税区这一速度经济时代至关重要的政策高地。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功能日益完善,空间架构日趋明显。
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事记
1982 年,《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
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到2013年,市长联席会议已经召开了16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但迄今为止国家层面的环渤海经济区战略规划一直没有出台。
2001年,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主持的《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由建设部组织100多名专家通过论证,提出京津为两核、唐山保定为两翼、廊坊为腹地、涉及环渤海部分地区一体化的规划设想。
2004年,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同年,京津冀在内的7个省市区在廊坊举行“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启动和实践阶段。
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要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同年,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06年,国家发改委开始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但一直未正式发布。
2008年,“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
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在规划体系等六个方面启动与北京的“对接工程”。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随后,国家发改委主导京津冀编制了多个版本的《首都经济圈规划》,但总体进展缓慢,一直没有正式发布;河北编制并发布了省级的《环首都经济圈规划》,提出对接首都资源的思路。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同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
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面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