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金融危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1金融危机理论基础
有关金融危机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关于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的理论表述更是五花八门。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人手,揭示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必然性。金德尔伯格系统地研究了金融危机史,总结了人类经济活动由狂热、恐慌到崩溃的周期过程。越来越频繁且破坏性越来越严重的金融危机似乎在告诉我们,现有经济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本节试图在借鉴金融危机经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梳理,并尝试做一些创新。以凯恩斯理论作为基点,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自由化则是催生金融危机的制度基础。在吸收现代金融危机理论的同时,提出以会计平面模型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观察工具。
1.1.1金融内在不稳定性理论
1.费雪“过度负债”理论。欧文·费雪(1930)认为市场经济同时出现负债过度(Over·一indebted)和通货紧缩是金融不稳定的最根本原因,同时金融的崩溃会使实体经济遭受冲击。费雪教授认为企业的过度负债是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在经济的繁荣时期,企业家为追求更多利润,会提高杠杆水平,过度负债;而在经济萧条时,企业家会清算商品,导致资产价格水平下跌,出现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的出现,进一步使企业利润减少,生产停滞,失业增加。而失业的增加,会使人们的情绪低落,产生悲观心理,对投资丧失信心,更愿持有较多的货币,居民和企业的这种行为将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因资产价格下降出现的利润减少和实际利率的上升,意味着企业真实债务水平上升,借者、贷者风险增加,借贷水平骤减。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会相互作用,由于过度负债的存在,在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会出现通货紧缩,反过来由债务所导致的通货紧缩又会反作用于债务,其结果会形成欠债越多越要低价清算资产,越低价清算资产资产越贬值,而资产越贬值,负债就越重的恶性循环。最后,则必然出现企业大量破产,银行倒闭的危机。该理论实际上是将通货紧缩的过程看作是商业信用被破坏和银行业引发危机的过程。
2.凯恩斯的预期理论。凯恩斯(1936)构建起经典宏观经济模型,模型以市场经济投资不确定性为前提,强调私人部门的预期对投资量具有重大影响,而预期尤其是长期预期状态是脆弱的,而由预期转变产生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是导致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预期概念在凯恩斯《通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凯恩斯认为,预期的不稳定是构成经济波动的因素之一。作为心理因素的预期概念,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他认为,预期是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性因素。
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问题,而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相对较为稳定;投资需求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利息率之间的相对关系。其中,资本边际效率受预期影响较大,而利息率与货币供给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有关。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储蓄水平逐渐提高,有效需求主要受到投资量的影响。投资量则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共同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受预期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密不可分,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和问接的刺激投资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预期使经济从一个均衡位置变到另一个均衡位置,预期的变化是引起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这为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搂平经济周期过程中发挥预期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提供了参考作用。其后,诸多学者发展、完善了费雪和凯恩斯理论。
3.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明斯基(1977)提出著名的“金融不稳定假说”(TheFinancialInstabilityHypo!hesis),将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与预期理论以“投资一融资”的视角运用到金融危机的研究中,进一步丰富了凯恩斯理论体系,并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金融内在脆弱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