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原生态文化问题研究:文化经济学的视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7749
  • 作      者:
    刘宗碧,唐晓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原生态文化问题研究:文化经济学的视野》抓住文化生产对传统的重构性。原生态文化关涉传统文化,并一般地只是理解为传统文化现象。该书撇开了这种实证主义,正确地梳理了其作为文化生产活动与传统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构性再生产。以重构性来理解原生态文化现象是非常到位的。所谓重构性就是人们基于社会转型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谋求通过新的发现和创造,使其性能或使用价值实现了新的改造、扩大或增进并产业化再生产,从而推进市场构成经济价值,进而成为当代文化产业的经济范畴。这一判断抓住了重构性的实质和目的,揭开了当代原生态文化实践的根本特征。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宗碧,1965年生,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价值学经济哲学研究所所长,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高校哲学礼会科学学术带头人。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访问学者,中国改革研究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曾任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学报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文化学、理论经济学等,先后出版著作3部,在《哲学动态》《学术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贵州省规划课题项目等共9项;曾两次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唐晓梅,1981年生,贵州雷山人,硕士,200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法学院,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讲师,具有律师执业资格,中华律师协会会员,贵州省法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法理学、民族法学、民族文化等学科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原生态文化是我国近年兴起的文化现象。《中国原生态文化问题研究:文化经济学的视野》立足文化经济学的视野,通过大量调查实证,梳理了我国原生态文化概念使用谱系,尤其梳理了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再生产,即文化产品在商业活动、企业开发、文化市场中的实际发生,呈现了原生态文化实践的产业事实。在把握事实的前提下,在理论上分析了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的当代性以及表达为一种主体生产活动的实质;同时基于目前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化背景分析了这种就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构性生产的特点、价值及意义,解答了当代出现原生态文化现象的原因并揭开了其表达为经济范畴的属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原生态文化问题研究:文化经济学的视野》:
  四现代背景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路子
  诚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即从主体实践去理解客体和对象的产生和性质,就原生态文化现象的认识,应当建立以下的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二是实践性原则;三是动态性原则;四是价值性原则。关于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根本上要把原生态文化理解为主体范畴,这样才能抓住原生态文化的真正本质。实践性原则,就是应当把原生态文化理解为一种生产活动或生产现象,是文化形态的生产内容和形成的特殊性。动态性原则,就是基于实践性,把原生态文化理解为一个历史范畴,即一个人类活动的发展着的范畴。价值性原则是对主体性原则的深化认识的一个重要维度,因为主体是实践的,实践是包含了价值立场的,原生态文化作为一个主体的生产范畴,对它的认识应当包括其价值关系的揭示。
  基于这种认识,原生态文化作为主体的实践范畴,对它的认识,应该是辩证的。辩证法的原则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总体性,这一点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都包含这个特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就辩证法直接提出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思维特征。那么,从辩证法出发,在问题的对象上不是单一归结于某一学科,而指向总体性的认识必然涉及多学科维度。原生态文化是实践的历史事实范畴,具有实践关系的综合性,可以进行多学科研究,但不能单一地归结为某一学科的研究领域而在对象上采取学科式的封闭性规定,必须是开放性的,相对的学科方向研究只是特定方面或联系或属性,而不能以偏概全地把它们当作整体对象来表述、确认和研究。因此,我们这里提出原生态文化的研究对象,不是学科语境的,应是以问题为语境的,以此才能保证逻辑与对象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诚然,原生态文化现象是一种生产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多样性的历史范畴,对它的研究应该是辩证法的。因此,对待原生态文化问题,在总体上应有哲学上的综合观察,在具体上应有不同学科的关涉,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农学、生态学、生物学都可以关联的缘由。可以说,对原生态文化问题的研究,不是由特定学科完成的,而应是多学科参与的。
  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坐标,综合多学科的维度看,主要观察视点包括实践性的主体视角、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视角、客体多元性和属性多样性的多学科视角、文化产业化的经济视角、多样性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等等。而就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传统性和利用的当代性与生产性看,在跨学科的研究中,文化学与经济学的谋合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可以构建文化经济学的原生态文化研究方向,形成富有创意的观察视点。从文化经济学的观察视点看,就原生态文化问题,基于现实来把握,在实践上它具有双重任务的耦合,即一是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二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原生态文化现象就是把这两个任务耦合在一起了,我们研究这一问题,应当有这种关联的视野并以此构建相应的论题,问题才能得到深入说明。
  首先,原生态文化实践承担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原生态文化作为一个概念的产生,不是发生于过去,而是当代,虽然在资源的关涉上包含了过去的东西。但是,过去的东西之所以被当作了“原生态”,这在于具有了现代的示度,是基于现代的维度对传统的把握,因此,在实践的层面上看,原生态文化不是一个传统概念,而是一个现代概念。而为什么会提出原生态概念,这有现实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被当作不同时代的文化归类并在不断流失之中。在新的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和如何保护、保持它们变成了现实,是人们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原生态文化现象就首先是对这个问题的反映。为此,寻找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路径是原生态文化实践所承担的任务之一。
  其次,原生态文化实践承担的任务之二则是如何基于文化资源利用解决民族或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文化,从客体资源来看,它当然无疑是一个对象,但是客体从来不是离开主体而存在的,必须归结于主体及其活动去理解。而主体的存在是生产的,这样原生态文化归结于主体把握,它不过是主体进行生产的一种现象。因此,所谓原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必然理解为在主体生产中来实现的范畴。
  ……
展开
目录
引论  何谓原生态,谁之原生态
一  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二  问题发生的当代性
三  如何对待原生态文化问题
四  现代背景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路子
五  基本论题和著述内容

第一章  原生态文化概念使用谱系
第一节  原生态文化概念使用的发端
第二节  原生态文化概念的文化活动使用
第三节  工农商等行业的原生态文化概念使用
第四节  原生态文化概念在学术层面的使用
第五节  原生态文化概念使用的特征

第二章  原生态文化的文化活动现象
第一节  原生态文化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节  原生态文化活动的主要空间分布
第三节  原生态文化活动的时间分布
第四节  原生态文化活动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原生态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国内以原生态冠名的企业
第二节  产品或经营理念使用原生态概念的企业
第三节  原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原生态文化企业发展的势头分析

第四章  原生态文化现象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原生态文化现象把握的理论坐标
第二节  原生态文化现象的实质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  原生态文化现象研究的方法问题
第四节  原生态文化活动的主体形态
第五节  原生态文化实践的资源特征

第五章  原生态文化的实践特征
第一节  原生态文化的实践策略问题
第二节  原生态文化活动的市场化特征
第三节  原生态文化的产业化经营的技术路径
第四节  原生态文化产业化过程的特殊矛盾
第五节  原生态文化产业的生态价值分析

第六章  我国原生态文化实践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原生态文化现象具有中国文化问题的当代性
第二节  原生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原生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理论意义
附录一  关于侗族文化保护的“原生态”视野和实践的思考
附录二  论原生态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以榕江侗族萨玛节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