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报纸已死
由于开战而沸腾的编辑局
1941年12月8日,《东京日日新闻》统版编辑部职员古谷纲正(后来的TBS新闻解说员)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就在报社过夜,负责政治经济版面的内容。政治经济版面的整理由一个编辑和两个统版编辑部职员组成。在第一版的“开战独家报道”的版面设计完成并送往印刷车间以后,他们从1点半开始像平常那样喝起酒来。凌晨两三点,陆续收到美国合众社和美联社关于日军已经进攻马来半岛的电报。一直喝到凌晨3点过后,他们开始在值班室打起了瞌睡。但是,凌晨5点左右,他们又被“准备号外刊”的命令叫醒了。
古谷等人分工,给部长、编辑、部里的职员打了电报(当时有电话的人家很少),叫他们赶过来。正在准备号外刊的时候,从美国合众社收到了攻击珍珠港的新闻快报。
开战的第一份电文在早上7点作为临时新闻被广播了!“大本营海陆军军部今天上午6点发布消息称,我帝国海陆军在今天早上黎明前,在西太平洋与英美军队展开了战斗。”
这天凌晨4点,报道机关发布了内阁情报局“从现在进入气象管制”的指示,中止关于天气预报的所有广播。接着,传出了新闻工作者全部集合的指示。凌晨5点过后,记者们陆续聚集到了陆军省俱乐部。
正好是凌晨6点,陆军省报道部部长大平秀雄大佐说完“发布会现在开始”后很紧张地朗读了大本营发表的第一号新闻。
上午11点40分,“我在这儿宣布对英美宣战,我将率领海陆军全体将士奋勇作战????”的“宣战诏书”发布了。
广播一直重复着大本营的新闻,中午有特别节目,在宣读完诏书之后,还播放了描述东条首相接受诏书情景的报道。以下是那天《读卖新闻》编辑局的情形:
编辑局沸腾了。政治部、社会部、欧美部、东亚部等部门都一起行动起来。每当有从世界各地的外国电报传来时,干部们都会感到不安,全体职员整个骚动起来。“关岛好像是发生了大火灾。”“美国战列舰‘俄克拉荷马’号好像被击沉了。”“不是还没有到发表的时候吗?”
叫声、喊声,通过口头,通过耳朵,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混乱像台风一样以外电为中心扩散开来。“德意也好像要对美国宣战了。”“这难道不是他们当然的义务吗?”电话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停地尖叫着。街巷里号外刊泛滥。①
虽然是千篇一律的表达,但是编辑局沉浸在当天的兴奋中的气氛被传达出来了。
各报纸的晚报(12月9日)都充斥着华丽的标题。《东京朝阳新闻》的文章标题是《帝国发布向美英宣战令,西太平洋的战斗开始,痛击夏威夷舰队航空兵》,《东京日日新闻》的是《帝国发布向美英宣战令,反抗英美的暴政,恢复东亚的本来秩序,政府就宣战的使命发表声明》。《读卖新闻》有两篇文章,分别是《发布向暴戾的美英宣战令》和《帝国的兴败、东亚的荣衰就在这一战》。《国民新闻》的文章标题是《奋起吧,面临挑战的帝国》。
至于社论和专栏,《东京朝日新闻》的社论是《帝国向英、美宣战》(12月9日晚报):“现在,已经接过了宣战的诏书,惶恐之余亦不胜感激,浑身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期待一亿同胞,不管是前线还是后方,每一个人都有为决死报国而献身的精神,为圣上安心,为光辉的历史谱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报知新闻》的社论《天赐良机终于到来》(12月9日晚报)说:“残虐无道,掠夺瓜分世界,地球上人类应当共同拥有的财富与资源的80%被他们占有。恬不知耻的英美,竟进一步把魔爪伸向了东亚的最后一块肥肉——中国大陆????国民,奋起吧!国民,前进吧!照耀我们的是三千年国体的精华!”
在《东京日日新闻》的“日日通讯”(12月9日早报)专栏中,德富苏峰写了《一亿国民的义愤》,里面是这样说的:“谚语说,做贼也有三分理。美国自己不知反省,反而把矛头对准我帝国。无视既成事实,看不清目前的形势,顽固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是要使我帝国屈服。”
报社的战时体制
从开战之日起,特高课职员开始在报社常驻了,理由是“与其说这是为了审查,还不如说为了得到信息,收集正确的情况,以便粉碎流言蜚语”。
在《东京日日新闻》刊登“开战独家新闻”的同一天晚上,12点15分编辑局召开了报社员工紧急会议。高田元三郎主任指示说:“今天的版面真的是让其他报纸感到很惊讶,从明天开始,编辑局实施战时体制,要有打持久战的精神准备,要沉着冷静应对。”②
编辑局从9日开始,从以前的部门制改为四组制,即报道组(由政治、经济、社会、照片等部门组成),编辑组(由编辑、校阅、审查、资料等部门组成),海外通讯组(由欧美、东亚、外电网、俄罗斯等部门组成),联络组(电报、电话、传真、航空、鸽子队等部门组成)。
海外通讯网从开战之日起被切断。纽约分局局长高田市太郎8日下午发自华盛顿的紧急电文《日本空军轰炸马尼拉》最后被限制播发。关系密切的美国合众社的电报在开战的同时被中断了。
伦敦、新加坡也是同样。为此,外电网只能指望布宜诺斯艾利斯、柏林、罗马等中立国以及轴心国了。
禁止进行战况报道的指示
情报局在开战的同时针对各报纸、通讯社发表了两条指示。一是大本营指示(《关于禁止进行战况报道的指示》),即“除非得到大本营的许可,否则禁止刊登”。二是“对我军不利的事项禁止刊登。但是,为了了解战场的真相,有利于同仇敌忾、弘扬士气的可以给予许可”(《基于陆军省令的报纸刊登禁止事项标准》)。③这样实际上就变成了不能报道战争了。
12月9日,在情报局第二课临时召开的恳谈会上,针对新闻出版传达了关于报道的禁止事项:
一般社会舆论的指导方针:
1.此次对英美开战是为了帝国的生存和权威,要强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2.要立足于敌国称霸世界的自私野心才是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这一立场做评论。
3.强调基于“八荒一宇”(译注:四海一家,这是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的理想建立世界新秩序,强调以实现世界各个国家的追求为目标。
具体的指导方针:
1.在战略上,宣传我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2.努力暴露敌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之弱点,利用宣传来摧毁他们的自信,并努力让他们丧失来自第三国的信任。
3.不断培养国民对英美的同仇敌忾的精神。同时,彻底消除国民对英美的依从心。
在现在这样的时刻,尤其应该警惕之事项:
1.曲解战争的本意,诽谤我帝国的公正态度的言论。
2.曲解开战的经过,诽谤政府以及统帅府的措施。
3.开战的时候,期待德意支援的言论。
4.宣传政府、军部之间意见对立的言论。
5.国民不服从政府的指示,与国家舆论不统一的言论。
6.动摇中国与满洲以及其他外国关系的言论。
7.特别是要警惕在国民之间助长反战、厌战情绪的言论。
8.有助长反对军部的思想倾向的言论。
9.助长和平气氛,让国民的士气消沉的言论(当局最讨厌的是那些启示对英美妥协、停止战争的言论)。
10.一切扰乱后方治安的言论。④
在太平洋战争中,有着比侵华战争时更为严格的言论管制、更多的相关法律和条令:
治安、警察方面:《刑法》、《治安警察法》、《警察犯处罚令》、《治安维持法》、《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临时取缔法》、《思想犯保护观察法》。
军事、国防方面:《戒严令》、《要塞地带法》、《陆军刑法》、《海军刑法》、《军机保护法》、《国家总动员法》、《军用资源秘密保护法》、《国防保安法》、《战时刑事特别法》。
报纸、出版方面:《报纸法》、《报纸等刊登的制限令》、《出版法》、《不稳文书临时取缔法》。
邮政、广播、电影、广告方面:《临时邮政取缔法》、《电信法》、《无线电信法》、《大正十二年年递信省令》第89条、《电影法》、《电影法施行规则》、《广告取缔法》。
虽然以上有了26部言论统制法,但是就报纸而言,还有《内务省禁止事项》,《陆海军、外务省禁止事项》,《宫内省要求》,《情报局恳谈事项》,大本营发表、指导原稿等束缚。另外,还要由情报局、内务省、陆海军报道部、航空本部、警察厅审查课等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审查。
审查是怎样进行的
大本营报道部的新闻审查,并没有指定具体的审查负责人,而是由报道部的职员轮流进行。因为报纸组稿的截止时间是在深夜,所以白天的审查是在报道部办公室,但是到了下午5点以后就把桌子搬到更衣室里进行审查。
报社把从前线得到的原稿以及两张照片(立即冲印后)用摩托车送交同一报道部的审查员。审查员查看照片的说明,检查是否有还没有公开的武器,如果没有,就盖上“已审查”的印戳;如果有的话,则盖上“不予许可”的印戳。需要修改的话,可以把不适宜的部分删掉或者把该部分做模糊处理,然后盖上“已审查”的印戳。⑤
如果遇上审查员也不能判断的情况,则盖上“保留”的印戳,留待第二天咨询专家。
另一方面,在执行审查的总部即内务省警保局检查课,在1942年5月有85人在密切监视着各个方面。这里还有专门的“报纸审查员”。“1943年,在报纸的页数不断减少时,事前审查反而增多了。被审查的校正稿和原稿的数量约为9万件(平均一天250件左右),其中没有通过的有1.2万件;通过电话审查的大约有5万件(平均一天140件左右),合计达到14万件。”⑥
在这样五花大绑的言论统制中,非常愚蠢的审查处分理由也被合理化了。
采访开战前的日美之间野村—赫尔会谈的《朝日新闻》特派员从现场打来了六十多行的特急电文,但被审查后只剩两行半,其他全部被删掉了。就算交涉的内容不能报道,但是文章开头表现对美国友好态度的“首先两人握了手”,烘托出紧张气氛的“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对会谈结果表示无法预料的“会谈应该会继续举行”等内容都被删除了,删除率达到了90%以上。⑦
1942年4月的《由于大米不足,实施特别供给》(《大阪朝日新闻》,4月8日)、《大米的配给将改变,奈良市从下个月1日开始》(《大阪朝日新闻》,4月21日)等这些报道大米特别供给的新闻,据说由于会引发各府县民众争相向政府申诉,同时也不宜透露具体的配给量,因此受到了严重警告。
同年4月16日的《冷静的邻组(译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一种地区划分制度,通常以5—10家为一邻组)消防队大显身手,把燃烧弹的威力化为零》(《大阪朝日新闻》)被警告说不应该写“威力化为零”,这样会使民众缺乏战争紧张感。19日的《邻组消防队的凯歌,30枚燃烧弹只有1枚爆弹》(《大阪朝日新闻》)在审查中因涉及投炸弹的具体数量而遭到删除。
这些都是《每日新闻审查周报》(昭和十七年至十八年)中刊登的内容,而在同社的审查部部长和情报局干部谈话时,还被提出了一些注意和指导事项。⑧
情报局第四部在同年9月9日提出:希望以提高国民警戒程度为目的来进行报道。10月4日又提出:对于大本营的发表内容要比以往更加不显眼地处理,尽量不要用横标题。12月1日又追加了一些细节:应该教导国民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保持国民的高度紧张;敌方的野蛮言行、非人道的行为和对我们的诽谤都要报道出来,以弘扬国民的同仇敌忾之心。
1943年1月13日、14日由上海发来的电文被作为头条新闻刊登到了《大阪朝日新闻》晚报的第二版上,标题为《丑态毕露,英美的势力争夺》,而小标题为《大英帝国必然解体》,但是因为可能会“在国内酿成乐观气氛”而遭到警告处分。
关于瓜达尔卡纳尔之战,2月1日日本军开始撤退,为了掩盖战败这一事实而第一次使用了“转进”这个词。
2月11日,《读卖新闻》在报道关于这次“转进”会议的政府说明时,用了《绝对不要失望》这样的标题,但这篇文章被认为“给人们的印象非常不好”而又被删除了。
其他,关于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不足也不能报道,天气预报本来就不能报道,甚至连气压、风向、风速、云形、潮水的涨落也都不能报道,甚至撑着一把洋伞的照片都不能刊登。
太平洋战争中由美国军机空袭而造成的一般市民受害者总数达到约66.8万人,其中死亡的有29.9万人,受轻重伤人数达到31.3万人。
关于这些空袭的报道大多被禁止,基本上什么也不能写。根据《遭敌袭击时的报道措施要领》,以下事项都不能发布:
1. 明示受害地点、町村以下的地名。
2. 人畜的受害状况,死伤者数量。
3. 民户等建筑物的受害状况、受害户数和建筑物的名称。
4. 电信、电话设施的受害状况、地点。
5. 铁路、轨道的受害状况。
6. 道路、桥梁、湾岸的受害状况。⑨
另一方面,可以报道的事项有:
1. 都、市、区或是郡中部、东部等方向。
2. 在什么方位因炸弹、燃烧弹或火灾而导致数十名、数十户等受害状况。
3. 不报道受害状况只告知转移地点的。
但是,可以报道的事项实际上也没有被报道,除了当局的“市街民户虽然发生了一定规模的火灾,但都被勇敢的市民们在黎明前扑灭了”这样千篇一律的说法以外什么也不能写。这样的说法被用过之后,不管是哪里的空袭就都沿用这样固定的语言报道出来。
从强制管理到柔性指导
在这般彻底的审查下,能让报纸版面保持华丽的就只有大本营的发布的消息了。当时,报社和军报道部方面的人都把大本营的报道称为早报和晚报。“今天会出晚报吗?”“不会,明天的早报有三条新闻。”成为当时海陆军报道部员工和记者们之间的日常对话。 ⑩
黑潮会则成为了战时闻名的记者俱乐部。当时的记者这样讲述大本营新闻发布的内幕:
我们的工作说白了就是把大本营的新闻机械地通知给国民。报道部部长宣读新闻稿件,我们就用笔速记下来,迅速报告给报社。然后,听取平出大佐的讲解,以此作为参考写出解说。而其中是不允许有丝毫批判倾向的。就算新闻发布文稿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可以追究。??
报道部会详细命令说:“这个新闻希望在第一版头条报道。”或是:“这个新闻要放在第一版用四栏来报道,希望用这个标题。”报社只能服从,如果招惹了报道部的军官,不但记者不能继续工作,还会给报社带来损失。事实上,报道部掌握着新闻发布和与此相关的报道的权力,所以记者们讽刺报道部员工给他们起了“大编辑长”或“统版编辑部部长”等绰号。
连日战意高扬的报道,只不过是“为这些军官把他们的意思大大地、忠诚地刊登在报纸上。对陆军军官所说的只要穿上白色的衣服,就算是原子弹也不足畏惧’,记者只感到好笑,但都在报纸上大写特写。”??
太平洋战争初期情报局的统制是强制管理,但到了下一阶段变成了柔性指导,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情报局和海陆军报道部全面介入指导了报纸编辑。
从以往的单向的“禁止、传达”等强制性统制变为情报局以“恳谈、敦请、说明、内部指导”等多种形式向报社做工作,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一体化的更加柔性的内部指导。??其实就是情报局、海陆军报道部等和报社干部就各种问题进行商谈后决定报道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制。对当时的代表性报纸《东京朝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读卖新闻》、《都新闻》、《报知新闻》、《中外商业新报》、《国民新闻》、同盟通信社等八家,定期或随机开展编辑局局长会议和政治、经济、社会部部长会议,说明形势和政策并进行报道和采访的内部指导。内部指导虽然不是法定措施,但不接受的话也会受到禁止销售、警告等处罚,报社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只是禁止性的统制的话,不报道也就没事了。但是到了柔性指导阶段就会迫使报社报道违背自己良心的东西。这就已经转向了必须根据当局的明示或暗示来报道的阶段了。”??
军部用评论的方法来指导报社写作报道,要求报社“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甚至出现了极力主张“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社论了,把所有的报道都改变为指导性报道才是启发读者的最好方法”的陆军军官。也就是说,头版头条一定要刊登指导性报道,为中佐或少佐的意见代言。??
大本营的新闻发布到底是怎样进行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2月8日清晨6点,大本营发布第一号新闻:“帝国海陆军在今天,也就是8日黎明前在西太平洋与英美军进入了战斗状态。”
在大本营发布第一号新闻宣告开战一直到战争结束,共进行了846次新闻发布。最初大本营的新闻发布分为“大本营陆军部新闻发布”和“大本营海军部新闻发布”,但在昭和十七年1月15日合并成为了“大本营新闻发布”。
大本营新闻发布的目的是向国民传达战况,但现在却沦为了胡说八道的捏造新闻和报道的代名词。那么,大本营发布的新闻和实际战况到底相差多远呢?
大本营的新闻发布不会公布“船只在交通破坏战斗中的受损情况”和“潜水艇行动的内容”,这不仅仅是日本,在美国和英国也是一样的。各国都不会真实公布受损情况,这是为了保持机密并防止国民的士气低下。美国也是在一年后才公布珍珠湾被袭击的受害情况。??
大本营的新闻发布在最初的六个月期间几乎是和现实相符的。而在接下来的九个月(珊瑚海海战到圣伊莎贝尔岛海战)“捏造报道”开始了。而在这一期间只是夸大战果,捏造并不严重。但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斗中受到巨大损害却没有进行报道,反而夸大了战果。
在撤出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后的九个月里,战况不断恶化,新闻发布也变得越来越少了。再到后面的八个月期间,已经开始报道根本不存在的胜利。最严重的是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以后,此时已经开始用根本不存在的战果来掩盖受到的损害,发布的内容中充满了谎言。在夸大战果的报道中,关于冲绳岛战役、吕宋岛战役、台湾海域航空战、莱特湾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九州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第三次所罗门群岛战役、布干维尔岛战役、拉纳尔岛海战等战役情况的发布全部都是捏造的。??
战果是虚假的,受损状况也被缩小公布。这种做法做到极致的是菲律宾海海战的时候,尽管日本海军已经接近毁灭,却不停地报道虚假的胜利消息。这样一直持续到最后的冲绳战役。
贯穿整个战争时期,发布的战果中日军战舰、巡洋舰的数量虚增了10.3倍、航母6.5倍、战斗舰艇则为5.3倍、辅助舰艇约为6倍、飞机约为7倍、运输船只约为8倍。??
美国是如何进行战况发布的
在美国,战况也没有被真实地报道出来。美国的新闻检查局和战时新闻局(1942年6月设立)进行了情报统制,战时新闻局承担了新闻发布和战争宣传的功能,新闻检查局只管审查而不做宣传。
新闻检查局在1942年1月15日发表了有关新闻出版广播等自我审查的《战时行为准则(Code of Wartime Practices)》。《战时行为准则》经历了五次修改,每次修改后自我审查的项目都增加了:
1.关于军队行动的报道。
2.舰船信息。
3.飞机信息。
4.要塞地、沿岸警备信息。
5.有关生产的信息。
6.气候气象信息。
7.照片和地图。
8.受害情况的报道(士兵的损失、军事设施、舰船等的受损情况)。
9.对随军记者的限制(服从美国海军关于军事审查的有关规定)。
10.前线的采访和来自前线的私人信件的处理。
11.关于军事间谍的信息。
12.关于俘虏、被扣留者、政治犯的信息等等。
美国的新闻发布并不像大本营发布一样只限于对胜利战况进行发布,在战况不令人满意时会进行间接性表达,为了不让日本从中谋得利益,采用故意推迟发布时期等措施巧妙而富有弹性地进行着新闻发布。??
战时的报社和新闻记者的状况
那么,战时的报社实际上是怎样的呢?新闻记者被定位为“战斗记者”、“报道战士”,报纸成为进行思想战的“纸质炸弹”。“报纸就是武器”,报社就是制造“纸质炸弹”的“军需工厂”。
以《朝日新闻》的员工为读者的《朝日社报》每一期的第一页都有村山长举社长充满斗志激励员工的训示,足以体现“常在战场”的报社内部的紧张气氛。
《以报纸为武器坚持战斗直到消灭英美》(1943年1月10日号)中写道:“弘扬国民的士气,进一步激起对英美的同仇敌忾之心,最后在大东亚战争中取胜,我相信这是我们新闻人士本年度肩负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
展开
自1931年至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有一个持续走强的过程,其间从政界到学术界,再到新闻界不乏批判的声音。从作者的记录来看,军国主义最初并未强大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当时已经很发达的日本报界,如果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和民主自由的理念,是有可能阻止军国主义思潮在整个社会泛滥成灾的。可总体而言,《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所谓的主流报纸,却在稍作抵抗后率先从思想上被收编了。这里所说的收编,不是说报纸改变所有制而被纳入国营体制,而是说在民营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逐渐丧失独立性和批判性,进而成为“自筹干粮+领皇粮”的体制附庸和帮凶。
——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