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企业技术融合模式的初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465261
  • 作      者:
    扈春香著
  • 出 版 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企业技术融合模式的初探》从与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差距、技术跨越等相关的理论研究人手,把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融合的情况做了特征划分,然后从技术引进、科研经费、科研人员、技术产出、高技术企业、外商投资、资源与环境状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融合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模型,以分析各因素对技术融合的影响状况及其相关程度。
  《中国企业技术融合模式的初探》可供企事业单位决策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研究技术引进、技术升级的大中专学生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3.3典型案例一海尔的成长
  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龙头,从1984年一个亏空147万元的小厂,一跃成为现在国内外知名品牌,海尔的成长堪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罕见案例。二十几年来,海尔以年均78%的增长速度持续发展,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2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此的成绩,得益于正确的技术发展路线,正如海尔集团领军人物张瑞敏所言:“创新是海尔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78]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过程基本以“引进消化一吸收模仿一引智创新”为主线进行。
  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了青岛电冰箱厂,建厂之初,海尔就制订了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创新并举的方针,当时针对世界上约30多家电冰箱的生产技术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最后决定高起点地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四星级电冰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虽然是同很多企业一样从技术引进开始,但海尔却没有出现“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马太效应,其原因就是海尔引进的是一个标准体系,而并不是单纯地引进产品或技术。当时,海尔员工树立了新的质量观念,即“高标准要求是高质量的保障”、“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因此在技术引进之后,海尔专门成立了以消化吸收德国利勃海尔四星级豪华电冰箱为专门职能的技术科,严格执行国际先进标准,将德国利勃海尔公司近2000条DIN和ISO国际标准消化吸收,转化为400余条工艺标准用于生产,并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制度,形成了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及时处理的整体质量管理体系。
  1985年,海尔集团派技术人员赴德国利勃海尔公司接受培训,学习模仿四星级电冰箱的产品开发,通过学习,海尔的技术人员掌握了开发技术,并以“琴岛.利勃海尔”命名推出中国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
  1987年以前,海尔都以学习和简单地模仿国外技术和产品为主,并以此来开拓市场。当国内市场打开以后,海尔开始了引进技术的国产化,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产品,并大大地提升自己产品的技术和设计能力,1988年,海尔推出可以分解成冷冻和冷藏两个部分的双开门电冰箱,1990年,海尔的产品与德国经销商签署了2万台电冰箱的销售合同,海尔产品首次出口;同年,海尔通过了国际最具权威性、最严格的认证——美国UL认证;1992年,海尔获得了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认证的企业。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融合涉及的理论研究
1.2.2 技术融合的过程研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1.3 相关概念
1.3.1 关于技术
1.3.2 关于技术融合
1.3.3 研究领域的选取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技术融合的影响因素
2.1 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融合演进的宏观保障因素
2.1.1 科技体制改革对技术融合的促进
2.1.2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状况
2.2 技术引进——技术融合的前期工作
2.2.1 技术引进与技术融合的互动
2.2.2 我国技术引进总体状况
2.3 技术创新——技术融合的动力
2.3.1 技术创新与技术融合的相互渗透
2.3.2 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

3 复制模仿、自主创新和合作开发
3.1 制造业技术能力发展
3.1.1 制造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1.2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3.2 复制模仿、自主创新和合作开发三种模式的应用
3.2.1 复制模仿与自主创新
3.2.2 合作开发
3.3 典型案例——海尔的成长

4 技术融合演变模式的检验指标
4.1 检验指标1——技术引进
4.1.1 技术引进中软硬件比例的变化
4.1.2 技术引进带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4.2 检验指标2——科研经费
4.2.1 经费来源的变化
4.2.2 经费支出的方向
4.2.3 研发经费的占比
4.3 检验指标3——科研人员
4.3.1 劳动就业结构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4.3.2 研发人员的情况
4.3.3 企业家的推动
4.4 检验指标4——技术产出
4.4.1 科技成果转化
4.4.2 专利申请及论文收录情况
4.4.3 技术品牌
4.5 检验指标5——高技术产业
4.5.1 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指标与产业规模
4.5.2 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情况
4.6 检验指标6——外商投资
4.6.1 垂直产业链条上的中国制造业
4.6.2 研发活动的国内转移
4.6.3 产出效应扩大化
4.6.4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
4.7 检验指标7——资源与环境
4.7.1 关于资源约束和经济发展的研究
4.7.2 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状况
4.7.3 制造业污染治理情况

5 技术融合的综合分析
5.1 技术融合直接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
5.1.1 假设条件
5.1.2 模型的建立
5.1.3 检验回归指标
5.2 技术融合参与因素的理论模型
5.2.1 企业自有技术基础与技术融合
5.2.2 企业文化与技术融合
5.2.3 企业管理与技术融合
5.2.4 企业经济效益与技术融合
5.2.5 市场行为与技术融合
5.3 技术融合模式的变化与参与因素的整合推动
5.3.1 技术融合的阶段
5.3.2 技术融合各影响因子的综合整合
5.4 技术融合与企业的技术路径依赖
5.4.1 路径依赖的理论研究
5.4.2 我国技术融合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