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依宪治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53095
  • 作      者:
    李步云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李步云教授曾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一门“精品人文选修课程”,《李步云学术精华:论依宪治国》依据当时的全程录音录像整理而成,内容涉及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人权保障和宪法至上四部分,还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李教授的回答。此课程受到了当时350名学生的热烈欢迎。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步云,湖南娄底人,1965年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法学院名誉院长,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出版独著、合著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有16项科研成果获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从1957年进北京大学法律系读本科,到现在学习和研究法律已经五十余载,但能集中精力认真搞研究,只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这三十余年。我很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和时代里,在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的历史征途中也留下r自己的一行思想足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地球广袤的土地上,我不过是滚滚长江的一朵浪花,不过是巍巍泰山的一棵小草。现在和未来的一些日子里,我把自己这些微小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薄礼,敬献给养育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敬献给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事、朋友、亲人和国际友人。
展开
精彩书摘
  政治文明的提出把宪政,把民主、法治、人权提高到一个文明的高度来看。你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个手段、一个工具,它是一个社会是否有文明即文明发展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直到现在,人们还对民主、法治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争论得一塌糊涂。这些争论的原因就在于,民主、法治、人权被提高到人类追求的价值理想、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样一个高度。所以政治文明或者制度文明这个口号的提出对民主、法治、人权战略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么,当时我是如何论证制度文明这个概念的呢?我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过去我们法学界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观点,针对的就是法律是怎样来的?法律是什么?这些观点可以用三句话作出概括: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些话是在1978年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以前的观点。等到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开始对这三句话的正确性表示怀疑。认为法不应该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不能说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更不能说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了。最早,人们是在统治阶级意志这一部分来做文章,一些学者写了一些文章,但是也解释不清。当时中央有一个理论家叫胡乔木,此人当过毛主席的秘书,他是人们公认的党内的理论家,但他不是搞法律的。他发现了这个问题不对了,说没有理论说明、没有事实根据说明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说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也不对,因为在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没有一个被统治的阶级了,谁是被统治的阶级啊?没有被统治的阶级也就没有统治阶级,两者是相对而言的,显然,我们社会主义的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不对的!他就出来说话了,他的意见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很有意思,有很多故事,比如,在最高层的理论会议上,有一个人想针对这个问题上访,被阻止了,但是其意见后来还是被采纳了。
  在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个问题上,我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1998年9月28日,我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讲课,内容是依法治国,我写了一个讲稿,就大胆地提出来一个观点,即法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自始至终都存在三个基本矛盾。第一个矛盾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一个社会必须是有序的,它的生产、交换、分配、公共生活一直到他的家庭生活都必须是有序的,不能乱七八糟,随便乱来。但是,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人的行为受到人的视域、思想的支配,他的行为应当是自由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宪政的科学内涵
一 宪政的含义
二 宪政理想的普世性
三 什么是宪法
四 宪政的文明属性
五 宪政否定论错在哪里
现场提问选摘

第二讲 民主的科学内涵
一 民主的内容和形式
二 民主的几个理论问题
现场提问选摘

第三讲 中国的民主制度及其完善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现场提问选摘

第四讲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一 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时间点
二 关于法治与人治的争论
三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四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现场提问选摘

第五讲 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
一 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 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
三 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
四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现场提问选摘

第六讲 依法治国与科学发展观
一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二 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
三 精神文明和法治的关系
现场提问选摘

第七讲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上)
一 法制完备
二 主权在民
三 人权保障
四 权力制约
五 法律平等
现场提问选摘

第八讲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下)
一 法律至上
二 依法行政
三 司法独立
四 程序正当
五 党要守法
现场提问选摘

第九讲 “人权”概念在中国的历史演变
一 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的人权观念
二 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权概念的发展
三 中国人权发展的曲折历程及成因
现场提问选摘

第十讲 什么是人权
一 人权的主体
二 人权的内容
三 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的权重
四 人权的存在形态
五 人权的本质
现场提问选摘

第十一讲 人权的属性
一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 人权的政治性与超政治性
三 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 人权与人权意识
现场提问选摘

第十二讲 人权的实现
一 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
二 国家的司法保障机制
三 人权实现的社会条件
四 国家主权和人权保护
现场提问选摘
附录 《宪政》课程学生课后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