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无论怎么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差距?是哪些因素和原因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而目前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除了历史的因素之外,我们应将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发展经济学家M.P.托达罗(MichaelP.Todaro)就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他说:“各种经济增长理论的阶段及其有关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各种模式,对今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最初条件强调得太少。事实是,这些国家今日的增长状况同当代发达国家着手现代化经济增长的时代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值得注意的差别。”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半殖民社会色彩,大约3/4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内地,特别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沿海和沿江的一些城市,因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掠夺也是以船舰可到达的沿海和沿江的通商口岸为据点。当时的上海、广州和武汉三个城市的工厂数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左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上海的工业总产值与宁夏相比,前者竟是后者的292倍,这就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已非常突出,实际差距就已悬殊,今天的差距只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的30年;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区域发展上,中国实行了平衡发展战略,对内陆地区已进行了倾斜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实施,使得内陆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与1952年相比,1978年内陆地区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8010上升到56.1%,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0.1%上升到39.1%。尽管如此,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1978年全国人均GNP为375元,多数中西部省区的人均GNP都明显低于这一水平,其中水平最低的贵州只有175元,而多数东部省区的人均GNP都超过和接近这一水平,最高的上海为2498元。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如前所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曾以备战和平衡发展作为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致使沿海地区因处于战略前沿而无法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使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邻近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又有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区位条件优越。中部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为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