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1世纪,重读马克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399414
  • 作      者:
    (英)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乔纳森·沃尔夫,伦敦大学学了守哲学教授,他的著作除了《政治哲学导论》外,《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等。
展开
内容介绍
  《21世纪,重读马克思》作者乔纳森·沃尔夫用优美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为什么在当代具有历久弥新的影响力。沃尔夫从已故的马克思思想之中敏锐地探寻到了活的灵魂,他的研究表明:尽管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解决方案并不十分完善,但他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评丝毫没有失去现实紧迫性。
展开
精彩书评
  ★乔纳森·沃尔夫用优美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为什么在当代具有历久弥新的影响力。马克思虽然已经故去了一百多年,沃尔夫还是敏锐地从他的思想中探寻到了活的灵魂。研究表明:尽管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解决方案尚未完全实现,但他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评一点儿也没有失去现实紧迫性。
  ——雷丁大学理查德·贝拉米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21世纪,重读马克思》:
  为此,马克思抛弃了欧文和其他学者持有的原始唯物主义。然而,在基本哲学术语方面的主要困难,在于分享我们世界和心灵的某些东西,得到了笛卡儿的支持。这些观点,普遍存在于知觉论:大脑就像一部照相机,记录了从外部世界接收到的数据。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代表性的或回应式的知觉论。
  现在,这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多少错误。这不是一种心灵的反应吗?对于马克思来说,问题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解释。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在世界上是积极主动的,可以改变自然和他们所见到的事物。人们在世界上看到的绝大多数事物,不是简单地存在“那里”供我们去观察。相反,它们是我们人类以这样或那样方式努力创造出来的物体,或者,至少是改变过的物体。
  所以,人类是这个世界上的积极分子,而不仅仅是他们周围世界的被动接受者。马克思祝贺唯心主义哲学家,特别是康德,第一个认识到这个真理,并对此加以系统性神秘化的发展。我们通过思考康德知识论的一些核心要素,可以明白马克思的想法。康德最具创新性的想法是,人类心灵通过分类方法和作用于现实的直觉形式来建构世界。因此,对康德而言,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于我们外部的世界,而是我们为了对感知的现实进行组织整理并概念化而强加其上的“观念形式”。我们看到,事物与时间和空间相关,只是因为被构造的人类心灵是以此种方式观察事物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心灵是主动的。它创建了周围世界的主要方面。就某些重要程度来讲,这个世界是人类的建筑物。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这个被康德“神秘化”的基本观点是,人类至少部分创建了他们所感知的世界。然而,马克思驳斥了康德的立场,支持黑格尔对康德做出的一些重要批评,然后,他又反过来批判了黑格尔。在黑格尔对康德的各种批判中,这里有两点是十分相关的。首先,对于康德来说,心灵具有普遍的、无关历史的特征。心灵的基本结构,在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都是相同的。相比之下,黑格尔认为,人类心灵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展,而且,同时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可能会达到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是,第二个更为重要的是,心灵可以通过与世界的互动而得到发展。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随着心灵去理解并努力感知这个世界,它发展出了更加丰富和更为精致的概念。当心灵产生了更高级的概念时,它就改变了自己本身。不过,黑格尔的观点,也是一种唯心主义。他认为,世界是由心灵构成的。随着心灵的变化,这个世界也会因此改变。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已经接近了真相。心灵和世界,确实一起变化。但是,马克思也认为,黑格尔像康德一样,把真实情况弄得神秘化了。对黑格尔而言,伴随着我们概念发展的历史,任何事物都只是抽象地出现在思想层面上。不过,马克思不赞成这种观点。
  总之,马克思识别并批判了两种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传统。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有缺陷的。因为这种唯物主义不主动思考的和无关历史的特征,未能理解人类在创造其感知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是,人们赞美它理解人类与自然世界的连续性。唯心主义,在其最后的黑格尔形式中,懂得了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将自己局限在思想的发展之中。
  ……
展开
目录
导论
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
本书的计划

第1章 早期著作
引言
1.1 宗教
1.2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
1.3 劳动与异化
1.4 货币与信用
1.5 自由主义
1.6 解放
总结

第2章 阶级、历史与资本
2.1 阶级
2.2 历史
2.3 资本主义经济
2.4 向共产主义过渡
2.5 共产主义的性质

第3章 评论
引言
3.1 早期著作
3.2 历史理论
3.3 经济学
3.4 共产主义
3.5 人性

总结
文献指南和进一步阅读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