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篇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佛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脱与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佛陀
【释义】一念之心能够放下,万事就会得到解脱与自在。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修行人向优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说:“你要求法,很好,那么,我说什么你就要照做。”
这位行者回答:“我既然来向您求法,就一定会遵从您的教诲。”
此时,尊者幻现了一座顶端耸立着一棵大树的悬崖,又在树下幻化一个又深又广的大坑,要他爬上树去。行者爬上去之后,手脚紧紧抱着树干。
尊者说:“把两脚放下。”行者就把双脚放了。
“左手放下。”左手也放了。
“右手放下。”
行者抗议道:“不行啊,放了就会跌到坑中而死啊!”
尊者说:“你不是答应听我的话吗?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话。”
此时,行者右手一放,哪里有什么树和坑?原来只是尊者以神通变化的一个境界而已,放下心中执着,这位行者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
只有放下自己,依法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假使固执己见,死命不肯放下右手,尊者也只能摇头叹息了。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于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才是快乐。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是解脱,只有放下才会一身轻松。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但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憎爱之念,盘踞心头,无法得到解脱与自在。若能了解修行没有便宜事,自己做主,烦恼自度,对心爱的一切人、事、物都能割舍,对违逆境界能够坦然接受,进而做到无憎无爱,达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巢”之无我之境。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人生中的很多东西,若须要放下时,不妨就放下吧,只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脱。
【感悟】
“放下”,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等于“失去”,认为是消极的行为。事实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
【佛门名家】
佛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佛教创始人,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之意,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他的弟子很多,据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释迦牟尼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涅槃。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
世人因心中杂念太多,所以迷失自我。放下心中杂念,才能得佛法。
——佛陀
【释义】人们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所以迷失了自己。只有放下心中的杂念,才能得到佛法。
有一天,坦山和尚准备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几百里外一座寺庙的住持。早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雷声。
跟随坦山一同出门的小和尚犹豫了,轻声说:“快下大雨了,还是等雨停后再走吧。”
坦山连头也不抬,拿着伞就跨出了门,边走边说:“出家人怕什么风雨。”
小和尚没办法,只好紧随其后,两人才走了半里山路,大雨便倾盆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坦山和小和尚合撑着伞,顶风冒雨,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进着,半天也没遇上一个人。
前面的道路越走越泥泞,几次小和尚都差点滑倒,幸亏坦山及时拉住他。走着走着,小和尚突然站住了,两眼愣愣地看着前方,好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路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这样大雨滂沱的荒郊野外出现一位妙龄秀女,难怪小和尚吃惊发呆。
这真是位难得一见的美女,瓜子脸上两道弯弯的黛眉,一对晶莹闪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是一张鲜红欲滴的樱桃小口,一头秀发好似瀑布披在腰间。然而她此刻秀眉微蹙,面有难色。原来她穿着一身崭新的绸布衣裙,脚下却是一片泥潭,她生怕跨过去弄脏了衣服,正在那里犯愁呢。
坦山大步走上前去:“姑娘,我来帮你。”说完,他伸出双臂,将姑娘抱过了那片泥潭。
之后一路行来,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地跟在坦山身后走着,一句话也不说,也不要他搀扶了。
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天边露出了一抹淡淡的晚霞,坦山和小和尚找到一间小客栈投宿。
直到吃完饭,坦山洗脚准备上床休息时,小和尚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话了:“我们出家人应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尤其是不能接近年轻貌美的女子,您怎么可以抱着她呢?”
“谁?哪个女子?”坦山愣了愣,然后微笑着说,“噢,原来你是说我们路上遇到的女子,我可是早把她放下了,难道你还一直想着她吗?看来你还没有放下,因为你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啊!”
小和尚顿悟。
佛说,放下才能得到解脱。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当下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祛除心中的杂念,享受一种超然的人生。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想要祛除杂念,就要在心中保持一份清澄,让杂念没有滋生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放下”的境界。
【感悟】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只有心无外物时,才能让人无所察觉。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内心都要保持一份安宁、平和。有些事不要难以割舍,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要想活得开心,就不要自寻烦恼。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心不动,就不会受到外物的影响。
【佛禅小故事】
难舍身外之物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人,他一生信佛,日日积德行善,天天诵经诵佛。他有一件宝贝从不离身,就是他念经时的佛珠。那不是一串普通的佛珠,年轻时因缘而得,得到后如获至宝,由于历史久远,佛珠颗颗光润亮泽,传为佛门一宝。
后来,佛珠被一个贼人看上了,于是半夜入室行窃,想要偷走佛珠,老人大声呼救拼死保护佛珠,贼人情急之中举刀砍倒了老人,夺走了佛珠,老人身中数刀,不治而亡。众人目睹惨状,质问佛既慈悲,为何不护其生灵,却任由歹徒胡作非为?佛答曰:“难舍身外之物,佛能奈何?”
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人必须经过净化,把虚荣心、过多的欲望、成见、偏见等放下来,这样才可能自由地过现实的生活。
—郑石岩
【释义】人的心灵必须要经过净化,把虚荣心、过多的欲望、对人的成见以及偏见等都统统放下来,这样人们才能活在当下,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方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位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问:“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找不到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着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不但滋润了他的心灵,也让他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快乐是简单的,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是要我们拨开眼前的云雾,卸去心灵的枷锁,从平平凡凡的生活中体会一种轻松如风、畅快淋漓的感动,体会一种云开雾散的豁然开朗。
其实,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们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我们在努力地追逐着快乐,却又放不下心中的累赘,把不该看重的事情看得太重,总想放下些什么,却总也放不下。每日在尘世中穿梭忙碌,每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对工作、生活、朋友、亲人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可是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得到,想想,自己是多么地幼稚与浅薄。
快乐是简单的,放下就是快乐,看得开、放得下就是快乐。若总是把不如意的事记在心里,就只会让自己更加不开心。对一些不快乐的事情应坦然面对,波澜不惊;对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要该放手时就放手;对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纠缠,不要为自己增加无谓的烦恼。
许多人成天沉醉于对名利的追求,对金钱的角逐,何谈快乐?成天陷入对利益的争夺,为了丁点利益,就与昔日的好友反目为仇,快乐从何而来?成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拿不起,放不下,快乐又在哪里?成天小肚鸡肠,心胸如豆,鼠目寸光,疑心重重,快乐又何处去寻?
“放下”是一种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一种重负顿释后的轻松如意,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只要你懂得珍惜现在,多些成熟,少些烦恼;多点深思熟虑,少点后悔遗憾。只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只要你抛弃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白云在飘荡,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感悟】
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才是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只要能够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就会拥有快乐。
【佛家典籍】
《心经》
《心经》是佛经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可以说这部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能总持一切法门,所以叫做心经。《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其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译本。
《心经》全文只两百多字,却字字珠玑,念诵就能宁静心灵。其中蕴含佛学精义,若通透了悟,明了缘起性空的道理,远离颠倒梦想,自然能开启智慧,证真断妄,离苦得乐,得大自在、大自由。
生活,不是为了去生气
发脾气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是指自己生烦恼,对外是指困扰他人。
——证严法师
【释义】生气对内对外都是一种烦恼。对内来说,会让自己心生烦恼;对外来说,会使别人受到困扰。
公车上有一对上班族男女,可能因为人多,怕后面的人挤到了她,男孩将手臂围挡在女孩的腰上,并轻声地问:“累不累?待会想吃些什么?”
女孩不耐烦地回答:“我已经够烦了,吃什么都还不先决定好,每次都要问我。”
男孩一脸无辜地低下头,委屈地说:“让你决定是因为希望能够陪你吃你喜欢的东西,然后看着你拥有满足的笑容,把今天工作中的不愉快暂时忘掉。你工作上所受的委屈我没法帮你,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
女孩听了后,满怀愧疚地说了声对不起。男孩这才似乎重燃信心般说:“没关系,和你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只要你开心就好。”而后亲吻了女孩的头发。
公车到站,男孩牵着女孩的手下了车。汽车开动,男孩依旧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女孩。
说得多好呀,“和你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两个人相知相恋,多么来之不易的缘分,何苦要用生气来抹杀所有的幸福。即使当爱情面临小小的险阻,我们也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对方,然后用爱和勇敢去化解,而不是用生气的方式来鲁莽对待。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有愿才会有缘,如果无愿,即使有缘的人也会擦身错过。缘是天意,分在人为。”无论缘深缘浅,缘长缘短,得到即是造化。人生苦短,缘来不易,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并应用宽容与豁达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在和亲爱的人生气之时,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和你相遇的,而是为了一场美丽的相约”,那么就能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当自己快控不住情绪时,想想这句话,或许会为幸福多增加一些甜蜜的因子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就是因为太在意对方,太在意情感得失,我们害怕失去,而产生情绪高低起伏。仔细想想,生气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还是只能让矛盾更尖锐,更伤害彼此的感情?不如放开心胸,看花开花落。
【感悟】
生气,是一种无知,也是一种蠢行。生气不仅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因此,我们应该多一点理解与宽容,少一点怨气与愤怒,毕竟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
【佛门名家】
安世高大师
安世高大师,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在《历代三宝记》中记载,安世高大师所译的经典,多达176部;《大唐内典录》中记载是172部;《开元录》中记载是96部。而在现存的《大正藏》中也收录55部安世高所翻译的经典。依今人的考据,其中有17部确定是安世高大师所译的。安世高大师翻译作品是中国佛教译经初期极为珍贵的财富,也是值得今人参考的修行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