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一是基于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本身的认识,三是基于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规律的认识,四是基于对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价值关系运动规律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它对人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运动规律就构成了评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两个尺度。①一般而言,或者说从学术界普遍的做法来看,在阐发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时,通常还是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范畴②来展开的,换言之,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立论的,只不过这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地存在和表现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与对社会两者的相互价值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结合、互为统一的。这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源自于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类”存在的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是不可分离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的存在物。”③“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所讲的主体——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人所组成的”。④将生态的价值观借用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正是一种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通常我们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确立自身,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人在实践中结成相互关系即社会关系,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既源于实践,本身也是实践,即作为一种实践形式而存在。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反映了一种具有桥接性的功能,它将一定社会的合理、公正、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以自身固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供社会成员们选择的同时,也试图让人们来普遍地接受这种能够反映该社会系统自身独特属性和本质的思想观念。当人们普遍选择并接受这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人们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融入了这一社会共同体,并从这一共同体中获得自身独自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换言之,也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完成。因此,社会生活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个体的意志同公共的意志(众意)应该是在某种意域上存在一致性重叠或贴近性交合的。这种重叠与交合的过程即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个人从出生到成熟并走向死亡的全过程。当中,社会化的主体方式正在于教育,社会化的核心是政治社会化,因而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方式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本身处于人的实践中,因此接受教育也是个体与世界发生关联的一种方式,是个体理解世界理解自我的最初尝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