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本书是献给我所有子女的,当前这本就该献给我的所有孙子、孙女了:
本杰明·阿里(Benjamin Ari)、阿伦(Aaron)、本杰明·马克斯(Benjamin Max)、麦迪逊(Madison)、萨拉(Sarah)、埃玛(Emma)、丽贝卡·路易莎(Rebecca Louisa)、艾丹(Aidan)、雷切尔(Rachel)、梅根(Meghan)、凯蒂(Katie)、迈克尔(Michael)、卡西迪(Cassidy)。
希望孩子们能循着他们父辈的足迹,再创未来。
致谢
我要向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艾恩伍德(Ironwood)公共图书馆表达我的谢意,在我创作这本书的六年时间里,它为我提供了一处宁静的港湾。这座图书馆所提供的安静、私密和包容的工作环境是我完成这部手稿的前提条件。
我还要感谢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的朴雅卡·吉本斯(Priyanka Gibbons)和理查德·鲍曼(Richard Bouwman)。我的书得朴雅卡·吉本斯青睐,实在是荣幸之至。理查德·鲍曼则是一位不知疲倦、完美无缺的编辑,《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一书得以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靠了他X射线般锐利的编辑眼光。作为拥有最终解释权的作者,对本书错漏之处,我将负全部责任。
还要感谢罗丝(Rose),她一直是我灵感的来源。
诺曼·莱文
2011年12月
译后记
诺曼·莱文教授是国内学界所熟知的美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家,其在《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国内学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介绍,其代表作《辩证法内部对话》、《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的中译本也分别在1997年与2009年面世。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为莱文教授的新作,它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在莱文教授所记的第一次“借用”黑格尔时期与黑格尔的关系,具体地说,马克思是如何继承黑格尔的方法论而抛弃其思辨哲学体系的。在莱文教授看来,如此这般的“借用”本身也包括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误读,这些误读也正是他所希望澄清的。
作为本书的译者,我们并不必然是本书观点的支持者,像莱文教授对黑格尔思想的理解,其对马克思与所谓“黑格尔中派”的关系的把握,其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解读,甚至莱文对其在本书第一章中引为理论奥援的阿瑟的批评,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莱文教授的见解是否妥当,译者并不能也不应代替读者给出评判。至于本书的一些比较明显的文献、史实错误,译者则尽可能进行了标注,这里也提请读者注意。
本书的翻译工作的进行离不开译者们的硕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鲁克俭教授的关心与支持,正是在鲁克俭教授的安排下,译者们得以就本书中的相关概念、语句的翻译问题向当时在华访问的莱文教授当面请教。莱文教授对译者们所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进行了解答,其就相关问题所进行的更深入的阐发更使译者们获益良多。
本书的翻译出版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各位编辑的辛勤工作。
本书是集体合作翻译的成果,没有另外三位译者的共同努力,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本书的初译是不可能的。本书翻译工作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常佩瑶译出;
第二章由任广璐译出;
第三章第一节、第五节由常佩瑶译出;第三章第二节和第六节由周阳译出;第三章第三节由任广璐译出;第三章第四节由吴剑锋译出;
第四章由吴剑锋译出;
第五章由常佩瑶译出。
全书由周阳统稿。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翻译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周阳
2014年12月
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