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学理论前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56746
  • 作      者:
    吴忠民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在《社会学理论前沿》的内容选择方面,我们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内社会学界最为关注的研究议题;二是同社会建设联系度较高的议题。本着这样的标准,我们除了设立“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现状”一章以试图让读者对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状况能有一个宏观了解之外,共计选定了12个重要的社会学前沿理论予以介绍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学理论前沿》:
  从历史角度来看,郑杭生认为,由于“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对阶级概念的极度扭曲,即使到现在,国内外还都存在一种顾虑,这就是担心“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否会死灰复燃。适度淡化阶级概念,逐步减缓社会的张力,增加社会的整合力,有利于我们全心全意搞经济建设,不断增促社会和谐。
  从现实角度来看,现实中出现了许多不能或很难用阶级概念来概括的社会群体,譬如,社会分化中出现的各类管理者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办事员群体、自雇佣者群体等,很难说是不同的阶级,只能用多元标准如职业、收入和声望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从执政党发展角度来看,任何政党都是以特定的阶级或阶层作为自己的基础。我们党在巩固执政基础工作中需要不断转变理念,用来指导革命的阶级分析不能照搬用来指导建设,建设时代应强调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更充分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在从社会阶级结构向社会阶层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出现了重大转变。李强认为,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从政治分层向经济分层的转变②。即此前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分层主要按照政治标准来划分,身份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粮油制度、所有制度等是主要决定因素,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收入、财产等开始成为社会主流的社会分层标准。
  虽然从总体上讲,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从社会阶级结构向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但社会阶层结构本身的现代化和合理化的转型过程却刚刚开始。譬如,2011年,美国收入标准存4万~25万美元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0%;日本长期是“l亿皆中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德国月收入860~1844欧元的中产人群仍占61.5%,法国月可支配收入在1120~2600欧元之间的中产人群占50%以上。而根据陆学艺等人的估计,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至2015年,中国中产人群也仅占30%。有关社会阶层结构转型的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等问题,将在《社会学理论前沿》后面的“社会阶层理论”一章中进一步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三)社会部门结构转型迅速但仍相对滞后
  从横向角度来看,社会部门结构快速转型但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另一个基本特征。社会部门结构是社会的横向结构,它由第一部门市场、第二部门政府和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共同组成。在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内,国家与社会不分,政府与市场不分,国家凌驾于市场之上,替代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国家包办一切等等,都是一种常态现象。国家包办一切的基础是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等次级制度的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部门结构快速转型。社会转型理论认为,这种部门结构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和社会相对分离,对各种社会组织的成立和运行开始持支持和扶助态度,政府的一些公共事务也开始通过购买等形式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来实现.这种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也是“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的进程的开始;另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相对明确。自1992年始,我国政府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国家开始向社会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角色转变,不再直接作为交易者出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现状

一、1979年至20世纪末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三、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四、结语:本土化和中国化进程中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章 社会建设理论

一、社会建设的基本含义与相关范畴

二、社会建设的加强与创新

三、社会建设与社区建设



第三章 社会公正理论

一、公正及相关几个概念的区别

二、社会公正的基本规则

三、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立足点

四、程序公正



第四章 民生理论

一、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

二、民生概念的界定及具体内容

三、民生基本内容的基本框架是“3+2”

四、民生问题的特性

五、改善民生必须遵循的几个重要规律

六、改善民生关乎强基固本



第五章 社会转型理论

一、社会转型理论的提出过程

二、社会转型理论的基本概念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

四、新型现代性与社会转型理论的拓展

五、社会转型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 社会阶层理论

一、社会阶层理论发展概况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理论

三、现代西方主要社会阶层理论

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理论



第七章 社会组织理论

一、“社会组织”相关概念辨析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三、深化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八章 社区理论

一、社区的含义

二、社区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西方社区理论

四、社区理论的中国学派



第九章 城镇化理论

一、城镇化理论发展概况

二、城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

三、城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

四、理论评析与应用价值



第十章 社会运动理论

一、社会运动理论发展概况

二、集体行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

五、新社会运动理论



第十一章 社会性别理论

一、社会性别理论概况

二、社会性别理论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

三、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

四、社会性别理论评析以及在中国的应用



第十二章 风险社会理论

一、风险社会理论的缘起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风险社会的三种理论视角

四、风险社会理论评析

五、风险社会理论的当代中国价值



第十三章 网络社会理论

一、网络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二、网络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网络社会理论与中国现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