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前沿》:
从历史角度来看,郑杭生认为,由于“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对阶级概念的极度扭曲,即使到现在,国内外还都存在一种顾虑,这就是担心“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否会死灰复燃。适度淡化阶级概念,逐步减缓社会的张力,增加社会的整合力,有利于我们全心全意搞经济建设,不断增促社会和谐。
从现实角度来看,现实中出现了许多不能或很难用阶级概念来概括的社会群体,譬如,社会分化中出现的各类管理者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办事员群体、自雇佣者群体等,很难说是不同的阶级,只能用多元标准如职业、收入和声望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从执政党发展角度来看,任何政党都是以特定的阶级或阶层作为自己的基础。我们党在巩固执政基础工作中需要不断转变理念,用来指导革命的阶级分析不能照搬用来指导建设,建设时代应强调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更充分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在从社会阶级结构向社会阶层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出现了重大转变。李强认为,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从政治分层向经济分层的转变②。即此前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分层主要按照政治标准来划分,身份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粮油制度、所有制度等是主要决定因素,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收入、财产等开始成为社会主流的社会分层标准。
虽然从总体上讲,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从社会阶级结构向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但社会阶层结构本身的现代化和合理化的转型过程却刚刚开始。譬如,2011年,美国收入标准存4万~25万美元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0%;日本长期是“l亿皆中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德国月收入860~1844欧元的中产人群仍占61.5%,法国月可支配收入在1120~2600欧元之间的中产人群占50%以上。而根据陆学艺等人的估计,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至2015年,中国中产人群也仅占30%。有关社会阶层结构转型的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等问题,将在《社会学理论前沿》后面的“社会阶层理论”一章中进一步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三)社会部门结构转型迅速但仍相对滞后
从横向角度来看,社会部门结构快速转型但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另一个基本特征。社会部门结构是社会的横向结构,它由第一部门市场、第二部门政府和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共同组成。在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内,国家与社会不分,政府与市场不分,国家凌驾于市场之上,替代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国家包办一切等等,都是一种常态现象。国家包办一切的基础是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等次级制度的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部门结构快速转型。社会转型理论认为,这种部门结构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和社会相对分离,对各种社会组织的成立和运行开始持支持和扶助态度,政府的一些公共事务也开始通过购买等形式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来实现.这种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也是“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的进程的开始;另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相对明确。自1992年始,我国政府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国家开始向社会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角色转变,不再直接作为交易者出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