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学者论中国》:
对于扑面而来的海洋世纪,和当下中国如火如茶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我们该有怎样的立意、怎样的思维、怎样的行动?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以“海洋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千年悲壮”为题的主旨演讲,回答了上述疑虑。
在长达3个小时的激情而理性的演讲中,这位孜孜以求中华文化灵魂,善于客观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大家,以他擅长的大视角和逻辑叙述方式,梳理了从上古到近代中国的海洋梦想的悲壮历史,同时也从世界的另外三大文明、中国的衣耕文明、游牧文明的多重比对角度,精彩客观地揭示了中华文明与海洋文化不断对撞、融合的这一历史必然。
他说,是先前拟定的“黄河文明与蓝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话题吸引了他。因为海洋文化和中华文化,实在是一个千年悲壮的关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南海、东海遇到这样的问题。若要回答海洋问题,还要从头来思考,从头来研究。
当然,他的娓娓道来并非是纠结于沉重的历史。
面对一个愈加开放,愈加渴望走向海洋文明的国家和民族,这位长期站立于时代前列的大文化学者,更主张传统中华文化在与海洋文化、多元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之中,自觉建立具有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大海,并由大海来改变我们的人格。特别是用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度,以及用我们的文化方式,缔造中国新的精神价值。
对于那个属于余秋雨式精彩演讲的时刻,很多聆听的听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而掌声的背后,则是人们对他特有的丈化修养、思考方式、平实而又极富感染力的人格的认可。正如有听众所表达的:听余秋雨的演讲,让我们再次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海洋文化和中华文化,那是一种千年悲壮的关系。我们知道,今天为止,我们不管在南海,还是东海,都遇到海洋的问题。中华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回答海洋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还要从头来思考,从头来研究,可见,我们和一个一直环绕着我们的非常辽阔的大海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
我们既熟悉它,又感到有一种陌生;我们既依赖着它过生活,但是同时我们和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裁夺清楚。所以,在青岛这个地方来讲一讲中华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我觉得很有吸引力。究竟中华文化为什么对海洋既亲近又陌生?这个关系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今后应该怎么样往前走?在四大文明当中。唯一没有中断、没有湮灭的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先讲一个概念,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就是:我们小小的地球,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才是陆地。
在这不大的陆地当中,有一块地方,叫做欧亚大陆,在欧亚大陆的东边,又有一块地方,西边被非常高的山挡住了,东边是大海,两者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古代,高山和大海都很难越过,结果,它成了一块封闭的土地,这块土地就叫中国。
虽然它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绝大多数土地离海洋都在200公里以上,在欧洲,只有像布拉格、伯尔尼等地方离海洋很远,总的来说,每个城市离海洋都比较近,而中国有大量的土地离海洋很远。它主要依靠两条大江横贯来过自己的日子,第一条是黄河,第二条是长江。(在古代历史上,北边的黑龙江和南边的珠江是叫“边河”,在边缘地带。)这块土地创造了很多很多的文明。我们老在讲“中华文明几千年”,那么,中华文明到底有几千年呢?如果讲考古的发现,那是太早太早了,但如果按照成熟文明的标准,中华文明有4200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