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民意表达、甄别与吸纳》:
3.信访制度
信访制度是国家设立的专门进行民意表达的制度性渠道和平台。设立信访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多年来,信访制度为推动民意表达,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地域差别很大,公民的素质、能力和思想观念各异。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强烈愿望和冲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权利保护意识都在上升。加之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结构重组,思想观念变化,公民主体意识凸显,社会结构复杂,社会矛盾加剧。原有的以沟通、协调和传递信息,报告情况为主要职能的信访制度已经严重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和社会发展。面对大量的关于贫困救助、事故赔偿、住房保障、动拆迁补偿、社会腐败以及涉及公众生活利益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各类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人满为患的信访部门早已不堪重负,仅靠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解决这些系统性的复杂矛盾和问题。
由于信访部门的无奈和难以作为,那些多次在信访部门反映无果无效的群众就开始越级上访,向更高一级的党政机构求诉,逐层上访,一直求诉到首都北京。结果,就造成了全国各地的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派人专门到北京拦截上访者并花费大量资金到北京领人回乡的“信访奇观”。
从本质上看,中国的信访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以及民权和民意表达的诉求,信访制度的危机和挑战的背后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危机与挑战,也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意表达的某种困境。信访制度这个在表面上貌似“来信访问”的深层次民权、民主和民生的问题,在21世纪全球化和信息时代,还需要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实现二者的现代化,通过重视民权,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理性进步等更高的层面加以根本性解决。
4.基层党政组织的渠道
由于过去改革开放党政分开等一些政策和措施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和逐步兴起的城市化浪潮,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基层组织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和弱化的趋势。现在,空虚涣散并且因资源和能力缺乏严重扭曲变形的基础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与80年代之前坚实有力的基层组织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基层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聚集的地方,也是社会细胞最活跃的地方。每一个基层组织都是当今社会神经系统与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结点与细胞群,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治理体系遍布各地的嘹望哨和消息站。如果基层的组织完善,干部得力,国家重视并且有专门的政策、人才和资金扶持,基层就是民意产生、聚集和表达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创新的不竭源泉。但是,如今的基层组织任务繁重,组织涣散,力量薄弱,领导无力,人员缺乏,资源不足。面对比他们位高权重几倍的多个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面对无数个未经详细考证就推出的考核指标与要求,一直在“前线”艰苦“征战”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不是望而生畏就是望洋兴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