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821758
  • 作      者:
    韩毓海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跟随马克思批判的目光,回顾和总结希腊、罗马的遗产,重读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沿着马克思开创的思路,重新理解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和涂尔干。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全世界到处都是它的用户。只有掌握这个程序,你才能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曾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并获得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等。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并收入《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获评“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十八大重点出版物。《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名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4年月度“大众好书榜”榜首,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推荐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这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以平实、诙谐但又激情澎湃的语言,结合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和我们一起阅读了马克思几乎所有的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中学时代的作文,直到未完成的《资本论》。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一、作者对马克思的著作及马克思这个人的别开生面的创造性理解;二、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所进行的尖锐分析;三、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串起了人类思想史;四、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彩的语言叙述。
  《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马克思》是一部“小书”,但却简单、明快、酣畅淋漓的面对着重大的命题,这是一部阅读经典的著作,而它本身也会成为的经典,书中的几乎每一种分析、每一个故事都是新颖的,一篇读罢,你将获得醍醐灌顶般的“解放”感受。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本书告诉我们:马克思怎样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此后一百六十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又怎样以实践、鲜血和生命,前赴后继铺就了人类解放的大道。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孔丹    中信集团前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本书鲜明地体现了北京大学的精神传统、五四的传统:身无半亩,胸怀天下。解释世界,改造世界。

  ——于鸿君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


  ★所有的伟大都起自于平凡,伟人与常人的区别在于意志毅力的强健与理想目标的设定,这本书告诉你一个陌生又熟悉的马克思,引领你走向灵魂的高地!

  ——高洪波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本书提醒大家一个普通的、但在当前却常常被人遗忘了的真理: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提供了一个框架:有了它,知识就能站起来;丢了它,就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曹天予     波士顿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这本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复活了马克思凛凛犹生的形象。

  ——陆先高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网总裁


  ★这本书带来了一种精神,使人奋进;带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使人深刻;带来了一股春风,使人温暖。这本书告诉我们,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说的话,对当今世界是怎样伟大的启迪。

  ——马智宏    中远船务集团党委书记


  ★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新中国,这本书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根本问题。

  ——蒋朗朗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

展开
精彩书摘
  2. 公民和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留在人们心目当中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他17岁时写的一篇作文。这篇文章把他的老师和校长约翰?海因里希?维腾巴赫惊呆了、打动了,马克思经过“考虑”说出的话,绝不是那时代的德国孩子能够说出来的,倒像是个白胡子的罗马哲人才能说出的话,因为在这篇文章里,少年马克思讲了“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公民,就是把自己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愿意为共同体献身的人,而市民就是自私自利、除了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是孤立的人。他
  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为什么斯巴达 1人是公民:
  有一个斯巴达妇女的五个儿子都在军队里,她等待着战事的消息。一个奴隶来了,她战栗地问他。“你的五个儿子都战死了。”“贱奴,谁问你这个?”“我们已经胜利了!”于是,这位母亲便跑到庙里去感谢神灵。这样的人就是公民。【卢梭.《爱弥儿》(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
  公民,就是那些自愿联合成一个共同体的人,公民的理想是“博爱”,即对共同体的爱,是为共同体的幸福而工作和斗争—而这正是罗马人的品格,马基雅维利和康德把这种品格称为“德性”(Virtus)和“公德”。“服务公益”“重建公德”,这也恰恰是马克思 17岁时的志向: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大家可能会说:哦!原来“斯巴达婆婆”那样为“共同体”而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儿子的人,才算是“公民”啊!马克思 17岁时的人生偶像,原来便是“斯巴达婆婆”那样的人啊!可“斯巴达婆婆”这样的“傻瓜”,如今还有吗?
  恭喜你猜对了答案,从而也把你自己的问题意识提升到了少年马克思的水平。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缺失,就是“公民”的消失和“公德”。
  ……
展开
目录
引子
1.马克思究竟是哪里人?
2.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我们应该怎样追求知识?
4.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5.爱情的力量是怎样帮马克思摆脱痛苦的?
6.法应该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还是“公民道德”的基础上?
7.为什么马克思自称是黑格尔的学生,又反过来批判黑格尔呢?
8.什么是共产主义呢?
9.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
10.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
11.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斗争,你怎能不打破鸡蛋而幻想蛋饼呢?
12.为什么马克思预言革命将在中国取得成功?
13.为什么说《资本论》颠覆了经济学?
14.为什么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呢?
15.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
16.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7.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跋 李敬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