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逻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71488
  • 作      者:
    王明友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明友,1958年5月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和中同社会科学院研宄生院经济系研究生班,现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资深经济思想史研究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史、马克思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中罔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相继讲授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流派、制度经济学研究、《资本论》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研究等多门课程,公开发表《构建中围经济学的几点思考》《重新认识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问题》等沦文多篇。
  经济学研究之余,醉心中同书画艺术,以求形象思维之补充。
展开
内容介绍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逻辑》的“经济哲学”面目为目标,立足经济学发展史的高度阐述《资本论》作为市场经济学著作的科学地位,强调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的紧迫任务与历史责任。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逻辑》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为核心,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企业行为、资金运转、总量平衡、一般均衡、货币理论、产权约束、技术变迁、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和世界市场等诸多方面对《资本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逻辑进行了开拓性梳理和别开生面的探讨。读者可以跟随作者在理论经济学之旅中体会经济哲学的思辨之力、思辨之难、思辨之美和思辨之味。
展开
精彩书摘
  《《资本论》中的市场经济逻辑》:
  正如前文所言,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的命题是为解释“商品为什么能交换”来服务的,而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是来解释“商品为什么要交换”和“交换有什么好处”的。所以,西方主流经济学才研究分工,研究比较优势,研究专业化;才揭示买者和买者争把价格抬高,卖者和卖者争把价格压低;才去探讨诸多鲜活的市场活动行为,才显得更接近经济生活的现实。当然,这只是现象层面的所谓现实。许多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用,而西方经济学的“供求价格论”才对,“竞争价格论”才有用,多是从这个角度来思维的。从这个角度来思维当然有其合理性,因为对于“为什么要交换”和“交换有什么好处”,人们从交换的实践中就可以得到实际的感悟,容易看得到,也是现实的客观存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正是得益于交换的发展。
  然而,破解“交换何以可能”却需要人类的头脑来建立假说。这个假说的建立是需要抽象思维的,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范畴就是来构建这一假说的。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当然可以对劳动二重性进行质疑,但这种质疑首先需要揭示出它的逻辑矛盾,其次还要提出一个能够替代它的假说。用《资本论》里的话来说就是,“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如果不能在这里跳跃,而只是顾左右而言他的人,我们根本无法和他讨论劳动二重性的思维到底是对还是错,因为讨论不具有同一性。
  基于上述,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虽然任何劳动都可以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去看,但抽象劳动只有在商品生产条件下才存在,才形成价值的马克思的观点。《资本论》把阐述劳动二重性原理的标题定为“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非常值得回味的。这是因为,只有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交换商品才需要比较其所含劳动量的大小,也才需要对劳动进行抽象——也只能是在研究者的头脑中进行抽象思维。因为具体劳动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那么,为了说明可比较的共同点,也就需要把不同的具体劳动抽象为,或者说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并借助于对抽象劳动的凝结量,即所谓价值量,或者说共同的质的量的比较,产品才有可能作为商品来进行私有权要求下的平等交换——等价交换。于是,这里所谈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价值,才形成价值。从这里不难看出,把劳动进行抽象是马克思进行逻辑推演的需要,是理论家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展现。进而也就不难理解,价值和抽象劳动只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经济范畴,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当中现实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理论上的反映,理论上的表现,或说理论形式上的表述。
  还应看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思维绝不仅仅是主观随意性的思维,而是有客观基础的。因为,不同的物相交换本身在逻辑上就包含着将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从而将生产它们的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蒸发为或抽象为共同物——价值和抽象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过程。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和抽象劳动范畴不过是商品交换中客观存在的这一逻辑过程的理论表达而已。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更深层的制约因素
  当然,生产商品的劳动为什么会有二重性,或者说,理论家之所以对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要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去看,那又是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导致的承认交换双方经济利益的平等交换行为必须存在使然。
  所谓“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讲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的属性问题。在商品经济中,一方面,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直接具有私人性,因为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由生产者个人来决定,生产成果也由其个人来支配;另一方面,各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他的劳动又应该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比如,社会需要包子,于是会有人专门去生产包子,生产包子的劳动就是社会需要的劳动,因而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就又具有社会性。正因为是社会分工分出来的劳动形式,当然也就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劳动形式,因而也就具有社会性。
  ……
展开
目录
自序:我怎样看经济学
一 我是怎样走入经济学的
二 我对经济学的基本看法
三 我怎样看马克思经济学
四 本书的几点探索
五 本书获得的支持和鼓励

上篇 《资本论》的方法与特色
第一章 《资本论》的创作与出版
第一节 《资本论》的写作与问世
一 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初起因
二 《资本论》的创作与出版
三 历史地看待马克思的《资本论》
第二节 《资本论》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
一 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需求
二 《资本论》的第一位中文翻译者陈启修
三 侯外庐和王思华接过了翻译《资本论》的接力棒
四 郭大力与王亚南最终完成了《资本论》的全译本
五 新中国成立后《资本论》得到广泛传播
第二章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逻辑结构
第一节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一 《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确切含义
二 澄清《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现实价值
第二节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一 经济哲学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 经济哲学总体方法统领之下的逻辑方法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四 二重态的理论视野与二重性的逻辑思维展示了经济哲学的独特魅力
第三节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与现实价值
一 关于结构的含义
二 三卷《资本论》的具体结构
三 探究《资本论》逻辑结构的现实价值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阐述交换何以可能的理论
一 交换何以可能和交换何以必要的理论分野
二 马克思追问交换何以可能的抽象思维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推演
一 对劳动进行抽象思维的逻辑
二 马克思考察价值的三个维度
三 价格与价值如影随形之关系
第三节 理解劳动二重性思维是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关键
一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独特视角
二 抽象劳动是服务于抽象思维的理论范畴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更深层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对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典型案例的剖析
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经济哲学的根基
二 对晏智杰教授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质疑
第四章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 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现象矛盾
二 对交换创造价值一说的质疑
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增殖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必然逻辑
一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相统一的逻辑
二 从增殖的角度看资本的本质
三 对周其仁先生质疑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再质疑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一 从绝对与相对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逻辑
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四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逻辑
第四节 揭去虚假的面纱
一 揭示工资掩盖的真实关系
二 关注工资的具体形式
三 科学精神头等重要

中篇 《资本论》对市场机制及其实现形态的提示
第五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
第一节 商品价值量与第一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 商品价值量的内涵与决定
二 第一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科学内涵
三 第一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和市场机制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与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 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科学内涵
二 对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个图解
三 第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与市场机制
第三节 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一 正确认识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 基本结论
第六章 市场机制的实现形态
第一节 市场、市场机制及其本质
一 什么是市场?
二 市场机制解析
三 从资源配置的实质看市场机制的本质
第二节 竞争、竞争机制及其本质
一 全面把握竞争的含义
二 竞争机制解析
三 竞争的本质
第三节 供求、供求机制及其展开
一 供求的基本含义
二 供求机制解析
三 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进一步思考

下 篇 《资本论》对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独特探索
第七章 企业理论及微观运行
第一节 企业组织的形成与演化
一 企业的起源、本质与边界
二 生产组织及其演化
第二节 企业的资本循环、周转与管理
一 企业的资本循环与周转
二 增殖是企业管理的目的
三 对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简要评论
第八章 总供求平衡与一般均衡
第一节 总供求平衡的一般规律
一 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二 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阐释
三 马克思对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阐释
四 马克思的总供求平衡思想对研究宏观调控的启迪
第二节 《资本论》中的一般均衡思想
一 一般均衡的基本含义
二 《资本论》中的一般均衡思想述要
三 马克思一般均衡思想的特色与价值
第九章 货币理论
第一节 对货币本质的分析
一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二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二节 对货币数量的分析
一 货币量是必须认真量一量的问题
二 马克思对货币量的分析
第十章 产权理论
第一节 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 科斯强调产权问题实际是向历史唯物主义复归
二 产权分析学派所讲产权的确切含义
三 产权分析学派从市场交易的前提强调研究产权
四 产权分析学派更关注产权与所有权的差异
第二节 《资本论》中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价值
一 《资本论》中的产权理论述要
二 《资本论》中地租理论的现实价值
三 以《资本论》的产权理论为基础,吸收借鉴产权学派的科学成分,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研究
第十一章 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资本论》对技术进步的关注
一 技术的本质
二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逻辑
三 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
第二节 《资本论》对制度变迁的讨论
一 马克思经济学视野中的制度变迁
二 马克思对制度变迁逻辑的阐发
第三节 《资本论》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探索
一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经济增长方式
二 马克思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十二章 开放经济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演化
一 世界市场形成的逻辑
二 世界市场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一 国际分工与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二 国际价值及其规律
三 在挑战中寻求和把握机遇
余论:开创理论经济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