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境所采取的诸多整治措施往往只能短暂地改善湿地环境,只有配合生物(尤其是植物)恢复措施才能逐渐扭转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从而达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湿地生物恢复技术主要包括适生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珍稀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生物控制和生物收获技术等。
(1)物种的筛选与培植技术先锋物种的选择是植被恢复的重要工作,而在后期进行多种群的生态系统构建时更要注意构建种类的选取。恢复通常要结合生活型优先选用能较好适应环境条件、满足环境功能需求、净化和抗干扰能力强的本地种作为建群种,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采用一些外来树种。湿地物种的选择和培植还应遵循以下原则:种群遗传学原则;与局部环境相适应原则;对污染物有较强净化作用原则;各种效益协调原则(如兼顾生物与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美学与健康原则。明确了这些原则后,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咨询专家和野外实地调查等确定若干物种;接下来最好能对选物种进行适宜性栽培试验,进一步对其耐污性能、生物量、根系、经济价值、景观效果、管理难易性(病虫害多少、抗倒伏能力、是否易收获、繁殖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筛选出适宜的物种。
(2)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引入的先锋植物群落在稳定后逐步形成郁闭和混合的斑块结构,通过一定的环境调控措施和群落空间配置技术,才能使之与其他植物种逐渐地相对协调,形成结构相对复杂、生物多样性较高、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强的植物群落。尽管许多研究显示物种的数目增加会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进而提高该系统的稳定性,但也有研究表明同时也会降低种群的稳定性。至今还没有确实的实验证明,种类的进一步增加,稳定性也恒定地提高。因此在恢复的起始阶段,由于环境还不具备容纳太多种类定居的条件,不宜用过多的种类组建先锋群落,否则会造成竞争激烈。首先恢复群落的基本结构,而随着演替从低级到高级,可以逐渐增加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大多数湖泊湿地植物按照生活型呈现带状分布的现象十分明显,随着水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一个类群取代另一类群形成同心圆带。从陆域到由浅入深的水域依次分布着:旱生植物带、中生植物带、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漂浮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构成完全系列,而在局部区域可能基地状况不适于构建完全系列,则可配置上述一种或多种生态适应型的植物,构成不完全系列。
(3)群落演替控制技术在对受损区域的恢复中,先通过一定的方法判断其所处演替阶段,然后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案,合理选择和搭配一些乡土物种,从而扭转逆演替现象,加快演替进程,切忌为了人为增加物种多样性而盲目引进一些外来种,避免导致外来种恶性入侵。这些研究对同类型湿地的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