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主要杂粮作物栽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613585
  • 作      者:
    段碧华[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主要杂粮作物栽培》设12章,分别介绍了高粱、谷子、糜子和黍子,莜麦(裸燕麦),荞麦和苦荞,绿豆、红小豆、豇豆、菜豆、蚕豆、豌豆以及其他食用豆类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每章的撰述,在每种作物的分节内容中,包括该种作物的起源、演化、分类、生产布局和发展形势;生长发育;种质资源、品种演替、良种简介;栽培技术体系;品质和利用;环境胁迫与对策等。在其他食用豆类的一章中,简要介绍了鹰嘴豆,箭苦豌豆,小扁豆。书的内容力求反映国内在杂粮作物栽培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生产成就。适于农业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研究单位从事杂粮作物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管理部门、种植和推广人员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二)间苗和定苗
  间苗的目的是使幼苗形成合理的田间分布,避免幼苗相互争养分和水分,减少地力消耗。间苗应提早到二叶至三叶期,有利于培育壮苗。三叶以后,幼苗开始长出次生根,遇雨次生根长得更快,间苗过晚,苗大根多,容易伤根或拔断苗。
  在保全苗的基础上,可于四叶期定苗,不要晚于五叶期。定苗时,要求做到等距留苗,留壮苗、正苗、不留双株苗。在偶尔缺苗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借苗。杂交种生产田间苗、定苗时,要根据芽鞘、幼苗颜色、叶形和株高等,拔除杂株、劣株,提高纯度。
  (三)中耕
  高梁中耕是田间管理的基本作业。中耕可以消除板结,消灭杂草,对调节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有重要作用。农谚“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天旱时,中耕能破除土壤板结,疏松表土,接纳雨水。并由于表层毛细管被切断而减少水分蒸发;相反雨多地湿时,中耕增大了土壤孔隙度,可加速水分散失,提高地温。中耕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条件,还可使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性增强,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中耕可切断垄沟内大量须根,断根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因而减少了对茎部的养分供应,可控制茎叶生长,并能刺激次生根大量发生,增强根系吸收能力,有利于“蹲苗”,使植株生长蹲实,叶肥色浓,心大老健。
  (四)科学施肥
  1.施肥原则
  高粱施肥的原则应根据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土壤类型、肥料的特性、天气状况、劳力和机械化程度等综合因素考虑决定。
  (1)根据品种需肥规律施肥
  不同高梁品种或杂交种需肥的规律有所不同,同一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也不一样。因此,应根据这些特点和植株长相选择肥料种类,确定适宜用量和施用时期。对喜肥、生育期长的品种,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多追无机N肥;对肥水要求不高、生育期短的品种,应施用速效性的无机肥作口肥,追施N肥数量不要太多,实行一次追肥为好。
  (2)根据土壤性质和肥力施肥
  由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酸碱度、肥力高低等因素不同,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施肥对策。对肥力低、熟化程度差的土壤,应多施有机肥,并配合施用P肥才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对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质土壤,应多次少施的方法追肥,以减少化肥损失。
  (3)根据肥料性质施肥
  有机肥多属迟效性肥料,P、K肥料移动性差,应作基肥或者种肥,人粪尿和无机N肥的肥效快,应作追肥施用。有机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充分发挥肥效。有机肥料的营养元素全,不仅可以满足高粱生育对多种营养的需要,而且内含的腐殖酸带有多种负电荷,能够吸附阳离子(Ca2+、Mg2+、K+、NH4+等)的养分。因此,有机和无机肥料的配合施用可减少化肥中营养成分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2.施肥种类和方法
  高粱施肥时期种类主要有基肥、种肥、追肥和叶面喷肥。
  就高梁高产而言,要本着施足基肥、用好种肥、巧追化肥,补充叶面肥是基本的施肥技术。
  (1)基肥基肥又称底肥,一般是前茬作物收获后或本茬播种前施人的肥料。基肥多以有机肥为主,包括堆肥、绿肥、人粪尿、土杂肥、秸秆肥等。这些肥料营养元素全,对培肥地力,用地养地非常有利。有些化肥,如磷矿粉、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分解慢,流动性差,也可作基肥;碳酸氢铵、氨水、液氨等化肥易被土壤代换吸收,所以,深施作基肥比追肥效果好。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高梁
第一节 高梁起源、演化和分类
第二节 中国高粱生产形势和种植布局
第三节 生长发育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高粱品质
第六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第二章 谷子
第一节 谷子起源、演化和分类
第二节 中国谷子生产形势和种植区划
第三节 生长发育
第四节 种质资源
第五节 栽培技术
第六节 谷子品质
第七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第八节 杂交谷子简介

第三章 糜(黍)子
第一节 糜(黍)起源和演化
第二节 糜(黍)生长发育
第三节 糜(黍)种质资源
第四节 糜(黍)栽培技术
第五节 糜(黍)品质
第六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第四章 莜麦(裸燕麦)
第一节 起源、演化、分类和生产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第三节 种质资源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莜麦品质
第六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第五章 荞麦和苦荞
第一节 起源、演化、分类和生产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第三节 种质资源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荞麦和苦荞品质
第六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第六章 绿豆
第一节 起源、演化、分类和生产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第三节 种质资源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绿豆品质
第六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第七章 红(赤)小豆
第一节 起源、演化、分类和生产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第三节 种质资源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红小豆品质
第六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第八章 豇豆
第一节 起源、演化、分类和生产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第三节 种质资源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豇豆品质
第六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第九章 菜豆(芸豆)
第一节 起源、演化、分类和生产
第二节 生长发育
第三节 种质资源
第四节 栽培技术
第五节 菜豆品质
第六节 环境胁迫与对策
……
第十章 蚕豆
第十一章 豌豆
第十二章 其他食用豆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