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上接渤海沿岸流,沿山东半岛北岸东行,绕过成山角后沿40~50米等深线南下,在长江口北转向东南,其前锋有时可达北纬300附近。流幅变化随区域而异:山东半岛北岸流幅较宽,可达50余千米;在成山角一带,流幅变窄,流速增大,越过成山角后流速剧减;自海州湾往南,流速又渐增,至北纬34。附近,增至25厘米/秒左右。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构成气旋式的流动,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夏弱冬强。夏季的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
水团沿岸水团、渤黄水团、黄海水团和黄海冷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4类水团。黄海沿岸水团系指黄海沿岸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水体。其中主要有北黄海沿岸水、西朝鲜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长江冲淡水。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水团分布在沿岸水团之外的黄海整个区域,其南端可进入东海。它是由进入黄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水团。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水团呈垂直均匀状态,温度为3~10℃.盐度为32.0~34.0。夏半年(4~10月),由于增温降盐作用,出现明显的跃层。黄海水团被跃层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高温(25~28℃)、低盐(31.0~32.0)水,厚度为15~35米,仍然称为黄海水团;下层为低温(6~12℃)、高盐(31.6~33.0)水,称为黄海冷水团。黄海冷水团以成山角至长山串连线为界,被分成南、北两个部分。黄海冷水团的边缘部分,夏季形成气旋式密度环流。环流速度自冷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最大值为20~30厘米/秒。温度和盐度黄海的温度、盐度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和曰变化较大。由南向北,由中央向近岸,温度、盐度几乎均匀地下降。海区东南部,表层年平均温度为17℃,盐度通常大于32.0;北部鸭绿江口,表层年平均温度小于12qC,盐度一般小于28.0,为全海区盐度最低处。冬季,随着黄海暖流势力加强,高温高盐水舌一直伸入黄海北部,形成温、盐度近岸较低(温度0~5℃,盐度31.0~33.0)、中部较高(温度4~10qC,盐度32.0~34.0)的态势。温度、盐度的垂直分布均匀一致。夏季,上层水的温度升至最高,全区盐度普遍降低。表层水温南部略高于北部。表层盐度,中部约为31.0,鸭绿江口和长江口外形成低盐(盐度分别小于23.0和小于5.0)水舌。
黄海温跃层最强而盐跃层最弱。温跃层主要是海面增温和风混合引起的季节性跃层,即“第一类跃层”,有时也出现“双跃层”。盐跃层主要由两种温盐性质不同的水团叠置形成,即“第二类跃层”。黄海的温跃层,4~5月开始出现,跃层深度多在5~15米;7~8月,达到最强,深度一般小于10米;9月以后开始衰退,到11月则基本上消失。强温跃层区位于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强盐跃层区出现在长江冲淡水区和鸭绿江口外。
潮汐和潮流自南部进入黄海的半日潮波与山东半岛南岸和黄海北部大陆反射回来的潮波互相干涉,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无潮点分别位于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黄海大部分区域为规则半日潮,只有成山角以东至朝鲜大青岛一带和梅州湾以东一片海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东部大于西部。海区东部潮差一般为4~8米,仁川港附近最大可能潮差达10米,是世界闻名的大潮差区之一。海区西部潮差一般为2~4米(成山角附近不到2米),但江苏沿海部分水域潮差较大,平均潮差可达3.9米以上;最大可能潮差,在小洋口近海为6.7米,长沙港北为8.4米。
潮流,除烟台近海和渤海海峡等处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外,其他区域为规则半日潮流。海区东部流速大于西部。强潮流区位于朝鲜半岛西端的一些水道,曾观测到最大流速为4.8米/秒;其次为西北部的老铁山水道,最大流速达2.5米/秒以上。吕泗、小洋口及斗龙港以南水域,潮流亦较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