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杂草的发生及杂草群落变化特点
一、杂草的发生和危害
杂草是长期适应当地的作物、栽培、耕作、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生存下来的植物,它从不同的方面侵害农作物,与作物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传播植物的病、虫害,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特别是有些植物的花粉和果实的毒性,影响人畜的健康。由于杂草具有休眠性、再生性、繁殖力强、繁殖和传播方式多样、种子寿命长、出苗时间不一致等特性;因此,杂草分布广泛,危害时间长,危害严重,防除周期长,增加防除的难度。
全世界广泛分布的杂草有300。余种,每年大约有180种杂草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对主要作物危害的杂草有200种,但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杂草只有2。一30种。这些杂草由于地区、国家、气候与土壤条件、作物及栽培方法的不同,其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表现在杂草种类发生和分布表现不同。中国旱田杂草200余种,分属于150多个属、50余科;稻田杂草100多种,分属于7。多个属、40余科。所有的主要作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杂草的危害,造成粮食产量损失10%-19%。人类利用生物、生态、物理、机械和化学的方法进行防除杂草,特别是利用除草剂防除杂草在防治措施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对杂草的分布、发生产生影响、并且使杂草的群落发生变化。
二、田杂草的分类、识别
1.防除分类
从防治的观点出发,根据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按照它们的生育特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的实用性较强。
(1)一年生杂草 在一个生长季节完成从出苗、生长及开花结实的生活史,此类杂草在其生活史中只开花结实一次,种子繁殖。如马齿苋、铁苋菜、马唐、稗草等。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生杂草多在春季发芽、出苗,当年夏季或秋季开花、结实,由于各地气温的变化,故其发生时期差异很大,例如稗草在上海于4—8月发芽与出苗,辽宁省5月上中旬发芽与出苗,黑龙江省5—6月发芽、出苗。
在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一年生杂草由于萌发时期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年生早春杂草与一年生晚春杂草,前者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发出土,如藜、篇蓄等,后者在5月中旬至6月初萌发出土,如稗草、本氏蓼、鸭跖草、苍耳等。
(2)越冬杂草 此类杂草春季发芽、出苗,当年秋季开花结实;如秋季发芽、出苗,则当年形成叶簇,次年夏季抽茎、开花与结实,种子繁殖,如荠、葶苈。
(3)二年生杂草 在两个生长季内或跨两个日历年度完成从出苗、生长及开花结实的生活史,此类杂草需要度过两个完整的夏季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秋季发芽、出苗,则需生育至第三年才能开花、结实,通常第一年发育庞大的根系,积累营养物质并形成叶簇,次年春季从根颈处抽薹,夏季开花、结实、种子繁殖,多分布于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如飞廉,黄花蒿、野燕麦、看麦娘、播娘蒿、益母草等。它们多发生危害于夏熟作物田。
(4)多年生杂草 一次出苗,可在多个生季节内生长并开花结实。此类杂草的主要特点是开花结实后地上部死亡,次年春季从地下营养器官重新萌发,生成新株,其一生中可结实多次,既种子繁殖,也进行无性繁殖,因而难以防治。根据地下营养器官的特点,多年生杂草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根茎杂草。地下茎有节,节上的叶退化,在适宜条件下每个节生出一或数个芽,从而形成新枝,凡是有节的根茎断段都能长成新株并进行繁殖,如问荆、狗牙根、两栖蓼。
②根芽杂草。根上着生大量芽,在适宜条件下由芽生出萌发枝形成新株,任何根的断段均易产生不定芽而萌发,如苣荬菜、苦荬菜。
③直根杂草。此类杂草既有主根,又有很多小侧根,主根入土很深,其下段很小或完全不分枝,根颈处生出大量芽,这些芽露出地面便形成强大的株丛,而由一小段根也可成为新株,但仍以种子繁殖为主,如车前、羊蹄、蒲公英。
④球茎杂草。此类杂草在土壤中形成球茎,利用球茎进行繁殖,而其种子繁殖能力很低,如香附子的地下茎膨大,呈长圆球状,长1—3cm,球茎生出吸收根和地下茎,地下茎延伸出一定长度后顶端又膨大并发育成新的球茎,在新的球茎上又长出新株,因而繁殖迅速,危害严重。
⑤鳞茎杂草。在土壤中形成鳞茎,到生育的第三年鳞茎便成为主要繁殖器官,如小根蒜。
(5)寄生杂草 根据寄生特点,寄生杂草可分为全寄生杂草与半寄生杂草,前者地上部器官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寄生于寄主植物的根,茎或叶上,吸收寄主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后者虽含有叶绿素并能合成部分营养物质,但主要还是依靠寄主供给的营养物质而生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