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体质养生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99027
  • 作      者:
    李其忠主编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复旦养生:中医体质养生指南》上篇介绍中医体质理论的相关内容,如体质的概念、体质养生的意义、体质形成的基本因素、体质分类的文献记述,以及如何认识自己的体质等。
  《复旦养生:中医体质养生指南》下篇介绍不同体质的中医养生,如不同体质的身心特点,不同体质的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等具体内容,并指出每种偏颇体质的易发病症及其药食并调的养生方法。
  《复旦养生:中医体质养生指南》编写力求:突出体质,侧重养生,讲究实用;深入浅出,中西并述,以中为主。以冀在良莠不分的中医类养生科普书籍中真正起到“指南”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2.2.1环境因素
  中医防治疾病历来强调因地制宜,就是考虑到不同地域的人体质上有所差异。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地理环境与体质偏颇的关系,正如《吕氏春秋·尽数》记载道:“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馗与蹙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旭与伛人。”不同水质的地方,人群的外貌特征和个体体质也不同,这为地方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依据。
  人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域,对该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条件、风俗习惯等产生适应性变化,久而久之,即形成该地区人群特殊的体质特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优良的地方,常出现健康长寿的体质,如《论衡·气寿》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又说:“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不同地域的人群,体质结构有明显差异,尤以病理体质为显著。如《淮南子·地形训》中说:“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鄣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天,寒气多寿;谷气多痹,邱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又如《医学阶梯》指出:“善疗疾病者,必先别方土。方土分别,远迩高卑,而疾之盛衰,人之强弱因之矣。”不同自然环境下,人群的性别比例、疾病类别、体质倾向、寿命长短、声音大小、胸怀气质均有不同。
  社会环境对体质的影响亦不应忽视。清代医著《顾松园医镜·论治大纲》中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贫贱之人多劳力,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富贵者,膏粱自奉,其脏腑恒娇。贫贱者,藜藿苟充,其脏腑恒固。富贵者,曲房广厦,玄腑疏而六淫易客。贫贱者,陋巷茅茨,腠理密而外邪难干。”说明社会地位的不同,可造成身心功能上的众多差异。此外,社会治安、生产水平、生活条件、社会风气等均对体质有一定的影响。
  当今时代,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痰湿体质、血瘀体质等的比例有上升趋势,以致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被称为“文明病”、“富贵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2.2.2性别因素
  不同性别、体质有各自的生理特点。明代医著《妇人秘科·总赋》强调“阴阳异质,男女殊料”。男女在身心功能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如男性多禀阳刚之气,体格高呔健壮而有力,能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女性常具阴柔之质,体形纤巧苗条而柔和,能胜任需要体力较小但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些是性别本身所造成的差异。
  女性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现象,因而较男性而言,又有其特殊的体质特点。古代医家对女子生理特点是围绕脏腑、气血来认识的。由于月经、孕育、分娩、哺乳等女性独有的生理功能皆为阴血所维系,血的多寡及运行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妇女的上述生理过程能否正常进行。故古代医家多强调“女子以血为本”。对于女性尤应注意养血、补血、调血、理血。临床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女子,这显然与女子周期性经血,铁不断丢失有关。五脏之中,与女性关系最密切的是肝,故又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一说。肝有主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均对妇女经、带、胎、产有调节作用。此外,与男性相比,女性情感稳定性差,较之男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紧张、嫉妒等。故前人亦提出“女子多郁。”从临床来看,女性发生肝郁的确较男性为多,这也是“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明证。
  男女的体质差异业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如体质调研发现,在男性中属正常体质者明显多于女性;就体质类型而言,阳虚体质和阴阳两虚体质女性均显著多于男性,而瘀滞体质则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2.3年龄因素
  年龄的老幼,也是影响体质的一种因素。人一生当中,由幼年、青年、壮年到老年经历了一个生长壮老的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小儿期、青春期、成年期、更年期、老年期。各个时期体质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
  小儿期最突出的特点是,稚阴稚阳,脏腑柔弱,形气未充。这些都揭示了小儿生长发育未臻完善、各种功能相对低下的特点。如小儿易患消化系统疾病,这是由于小儿胃肠道功能较低,消化酶活力较弱,饮食一有不调即容易超过胃肠耐受能力、适应能力,引起消化吸收紊乱所致。
  青春期是由少年转变到成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出现第二性征和性的萌动。这一时期调摄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成年后的体质情况。有人观察发现,青春期体质的进退对今后身心发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年期体质较差的儿童,如能在青春发育期注意培育,可转变为体质健壮的青年,虽儿童时期体弱多病,如哮喘、佝偻病等,但成年后这些疾病均可消失。相反,有些儿童在幼年期体质尚可,但由于青春期摄生不当,意淫于外,所欲不遂,而致体质日益低下。
  成年期人的体质基本定型,但在不少情况下仍会发生改变。男子体质改变的主要因素是疾病与房劳伤。女子除疾病与房劳伤外,还涉及经、带、胎、产。
  更年期是从成年期转入老年期时,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渐进性衰退的过渡阶段。更年期男女均有,但女性更为明显。女性进入更年期,始则月经紊乱,继而月经闭止。不少女性还出现悲观、烦躁、失眠等情绪变化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的表现,如潮热、多汗、心悸、梅核气、皮肤蚁行感等。此外,更年期由于激素代谢的变化,易引起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等疾病。
  老年期气血虚损,脏腑衰退,阴阳失调,各种生命功能趋于衰退,故老年人虚损者占绝大多数。近年来,关于老年人体质特点有多种不同的归纳。如“精气神虚衰说”认为,老人精血亏耗,正气内虚,神气不足。“肾、脾、心三脏亏虚说”认为,肾、脾、心在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肾虚说”认为,肾虚尤其是肾气虚是衰老的根本。其中持“肾虚说”观点者最多。
  ……
展开
目录
上篇 中医体质理论
1.体质、体质养生的概念和意义
 1.1 什么是体质
 1.2 体质的重要作用何在
 1.2.1 影响自然寿命
 1.2.2 影响发病倾向
 1.2.3 影响疾病易感
 1.2.4 影响疾病性质
 1.2.5 影响预后转归
 1.3 什么是体质养生
 1.4 体质养生的重要意义何在
2.体质形成的基本因素
 2.1 先天禀赋有何影响
 2.2 后天因素有何影响
 2.2.1 环境因素
 2.2.2 性别因素
 2.2.3 年龄因素
 2.2.4 饮食因素
 2.2.5 劳逸因素
 2.2.6 情志因素
 2.2.7 疾病因素
3.体质分类的文献记述
 3.1 体质分类的古代文献记载有哪些
 3.2 体质分类的现代研究有哪些
4.如何认识自己的体质
下篇 中医体质养生
1.气虚体质的中医养生
 1.1 气虚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1.2 气虚体质怎样养生
 1.2.1 情志养生
 1.2.2 起居养生
 1.2.3 运动养生
 1.2.4 饮食养生
 1.2.5 药物养生
 1.3 气虚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1.3.1 自汗
 1.3.2 感冒
 1.3.3 贫血
2.阳虚体质的中医养生
 2.1 阳虚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2.2 阳虚体质怎样养生
 2.2.1 情志养生
 2.2.2 起居养生
 2.2.3 运动养生
 2.2.4 饮食养生
 2.2.5 药物养生
 2.3 阳虚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2.3.1 肥胖症
 2.3.2 宫寒
 2.3.3 骨质疏松
3.阴虚体质的中医养生
 3.1 阴虚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3.2 阴虚体质怎样养生
 3.2.1 情志养生
 3.2.2 起居养生
 3.2.3 运动养生
 3.2.4 饮食养生
 3.2.5 药物养生
 3.3 阴虚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3.3.1 失眠
 3.3.2 内热
 3.3.3 便秘
4.湿热体质的中医养生
 4.1 湿热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4.2 湿热体质怎样养生
 4.2.1 情志养生
 4.2.2 起居养生
 4.2.3 运动养生
 4.2.4 饮食养生
 4.2.5 药物养生
 4.3 湿热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4.3.1 痤疮
 4.3.2 湿疹
 4.3.3 口腔溃疡
5.痰湿体质的中医养生
 5.1 痰湿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5.2 痰湿体质怎样养生
 5.2.1 情志养生
 5.2.2 起居养生
 5.2.3 运动养生
 5.2.4 饮食养生
 5.2.5 药物养生
 5.3 痰湿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5.3.1 肥胖
 5.3.2 脾虚
 5.3.3 高脂血症
6.气郁体质的中医养生
 6.1 气郁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6.2 气郁体质怎样养生
 6.2.1 情志养生
 6.2.2 起居养生
 6.2.3 运动养生
 6.2.4 饮食养生
 6.2.5 药物养生
 6.3 气郁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6.3.1 梅核气
 6.3.2 焦虑症
 6.3.3 抑郁症
7.血瘀体质的中医养生
 7.1 血瘀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7.2 血瘀体质怎样养生
 7.2.1 情志养生
 7.2.2 起居养生
 7.2.3 运动养生
 7.2.4 饮食养生
 7.2.5 药物养生
 7.3 血瘀体质易发病症如何药食并调
 7.3.1 黃褐斑
 7.3.2 冠心病
 7.3.3 痛经
8.特禀体质的中医养生
 8.1 特禀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8.2 特禀体质怎样养生
 8.2.1 情志养生
 8.2.2 起居养生
 8.2.3 运动养生
 8.2.4 饮食养生
 8.2.5 药物养生
 8.3 特禀体质易发病证如何药食并调
 8.3.1 过敏性鼻炎
 8.3.2 过敏性哮喘
 8.3.3 荨麻疹
9.平和体质的中医养生
 9.1 平和体质有哪些身心特点
 9.2 平和体质怎样养生
 9.2.1 情志养生
 9.2.2 起居养生
 9.2.3 运动养生
 9.2.4 饮食养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