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概念和定义
1.1.1 电池
1.1.2 电池电动势
1.1.3 电池内阻
1.1.4 电压、电流与倍率
1.1.5 容量、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
1.2 电池的发展历程
1.3 锂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
1.3.1 物理性质
1.3.2 化学性质
1.4 锂电池的分类及特点
1.4.1 锂一次电池
1.4.2 锂二次电池
1.5 新一代锂二次电池的应用及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第1篇 新一代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
第2章 高容量正极材料体系
2.1 层状三元正极材料
2.1.1 概述
2.1.2 材料的结构与特点
2.2.3 储锂机制的研究
2.2.4 主要合成方法
2.2.5 研究进展
2.2.6 发展趋势
2.3 正硅酸盐正极材料
2.3.1 概述
2.3.2 Li2FeSiO4正极材料
2.3.3 硅酸锰锂材料
2.3.4 其他正硅酸盐材料
2.3.5 正硅酸盐正极材料发展趋势
2.4 钒系化合物
2.4.1 概述
3.4.2 钒系氧化物材料
2.4.3 钒系磷酸盐材料
2.5 其他高容量正极材料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容量负极材料体系
3.1 Sn基负极材料
3.1.1 概述
3.1.2 锡基氧化物
3.1.3 锡基合金
3.1.4 锡基复合物
3.1.5 锡基负极材料发展趋势
3.2 Si基负极材料
3.2.1 概述
3.2.2 硅的纳米化
3.2.3 硅的复合化
3.2.4 硅基自极材料发展趋势
3.3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3.3.1 储锂机制
3.3.2 典型的负极材料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电压正极材料体系
4.1 LiNi0.5Mn1.5O4尖晶石正极材料
4.1.1 概述
4.1.2 LiNi0.5Mn1.5O4结构及特点
4.1.3 LiNi0.5Mn1.5O4合成方法
4.1.4 LiNi0.5Mn1.5O4的研究进展
4.1.5 LiNi0.5Mn1.5O4的发展趋势
4.2 高电压磷酸盐正极材料
4.2.1 概述
4.2.2 橄榄石型LiMPO4正极材料结构
4.2.3 材料合成方法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新一代锂二次电池体系
第5章 锂-硫二次电池
5.1 概述
5.2 锂-硫二次电池的基本原理
5.3 锂-硫二次电池硫正极
5.3.1 硫正极工作原理
5.3.2 硫正极容量损失及衰减机理
5.3.3 硫正极性能提高
5.3.4 硫正极发展趋势
5.4 锂负极
5.4.1 锂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相界面
5.4.2 锂自极的失效过程
5.4.3 锂负极的改性
5.4.4 锂-硫二次电池锂负极改性的发展趋势
5.5 锂-硫二次电池电解液
5.5.1 概述
5.5.2 有机液体电解质
5.5.3 离子液体和添加剂
5.6 锂-硫二次电池隔膜
5.6.1 无机电解质
5.6.2 聚合物电解质
5.6.3 锂-硫二次电池用隔膜发展趋势
5.7锂-硫二次电池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6章 锂-空气电池
6.1 概述
6.2 锂-空气电池基本原理
6.3 空气电极
6.4 电解液体系
6.5 催化剂及防水透氧膜
6.5.1 催化剂
6.5.2 防水透氧膜
6.6 锂-空气电池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全固态锂二次电池体系
第7章 无机全固态锂二次电池
7.1 无机固体电解质
7.1.1 硫化物体系
7.1.2 氧化物体系
7.1.3 磷酸盐体系
7.2薄膜型全固态锂二次电池
7.2.1 概述
7.2.2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基本结构
7.2.3 薄膜型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制备方法
7.2.4 薄膜型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发展历程
7.2.5 薄膜型全固态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
7.2.6 薄膜型全固态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
7.2.7 薄膜型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固体电解质
7 3普通型无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7.3.1 普通型无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7.3.2 普通型无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功能结构锂电池
8.1 结构电池概述
8.2 聚合物基结构锂离子电池
8.2.1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概述
8.2.2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8.2.3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结构电池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8.2 4 聚合物基结构电池构件制备技术
8.3 纤维电池
8.3.1 纤维电池基本概念
8.3.2 纤维电池仿真分析
8.3.3 纤维电池制备技术
8.4 结构电池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展望
9.1 世界各国重视新型锂电池的开发
9.1.1 美国的研究计划
9.1.2 日本的研究计划
9.2 新型锂电池的开发状态
9.2.1 新一代锂离子原型电池
9.2.2 锂-硫电池原型电池
9.3 锂电池工业相关研究进展
9.3.1 电池制造工艺及附属材料选择值得重视
9.3.2 电池及系统模型研究进展
9.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