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正学.第1辑:创刊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3911
  • 作      者:
    程水金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正学(第1辑)》收录了这些文章:《黄冈话词语零札》;《不帘奔戎狄及其德治舆周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阗于周文王的纪年》;《惠施“麻物十事”疏证——先秦名学源流探论之》;《颜师古论漠魏、晋宋、齐梁之学发微》;《痛悼王金凌先生》等文章。
展开
精彩书摘
  除非感官知觉异常,一般人对于味道的香臭、视觉对象的美丑都会如实的反应其好恶,而不至于知觉到臭味,却说是香的,见了丑的,却说是美的。但是对善恶的言行,却有可能知道那是善的,却说是恶的,而恶的却说是善的。因为有所偏爱或畏惧的缘故,而不愿或不敢如实说出所知。甚至在心志之内思维而无人能知时,也偏爱恶的或不合于伦理的事物,沉陷其中。造就是“自欺”的意义,意谓:动机不符合自己正确的道德判断,亦即“不诚”、“不如实”。人能够不自欺,因为这种道德认知是自己本有的、自足的,所以说是“自谦”,意即自足、足于自身。但是也很容易因为偏爱或畏惧而选择违背道德认知的判断,尤其在没有外在制约之时,所以必须“慎独”。 
  但是小人却以为自欺可以伪装而使人不知,而不会受到制约、制裁。所以小人平时言行为恶,见了君子,便拚藏其不善,而极力表现其言行之善。即使他人不知, 自己心裹却很清楚是伪装、是自欺,犹如自己很清楚自己的身体,所以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因此,自欺或可瞒遇他人,却瞒不过自己的良知。 
  不论外物冲击、威胁之际所产生的情绪,回应外物冲击、威胁之际所怀的态度,或因偏爱、畏惧而在起心动念之际违背良知而不诚,心志不静或妄动,不正、不诚的原因和状态就是物欲和情绪纠缠流转。那么如何柔服这纠缠流转的物欲和情绪?前引《大学》第九章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柔服的方法。 
  心志时时刻刻处于“欲望——认知——价值判断与选择——行动——得失——情绪”的反复过程中,而不静、不正、不诚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之间。欲望的目标是“得”,然而“认知——价值判断与选择——行动”却因人不是全知全能而未必得,甚至常失或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因此,静、心正、意诚的工夫就在消弭“欲望”和“得”之间绵密的韌丝,其方法就是“心不在焉”,而视、听、食皆同理。心在于物的前提是心思物,而心思物的前提是欲望驱动。欲望驱动心思物是为了得物,所以“心在物”的本义是指“欲在得物”。如果“心不在物”,则是消弭欲望和得物之间的绵密关系。如此则物不在心思之中。由于消弭了欲望和得物之间的绵密关系,对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无从而生,流乱不息的情绪、情感也无从而生。此际只是物在心中,昭晰清明,因为没有“欲望——认知——价值判断与选择——行动——得失——情绪、情感”的反复过程扭曲物的本然。其情则非喜、非怒、非哀、非乐,因为无所得之故。这种心境,依《大学》的说法,是从“静”到“安”的一段历程。“静”是从流乱不息的意识、情绪、情感逐渐脱离,而有歇息之感,同时又因惯性、习气而对接下来的心境有所未知,而浮现轻微的不安,一旦惯性、习气逐渐消尽,则是“安”的境地。因此, “静”为“安”之始, “安”为“静”之成。从“静”到“安”的曲折、浮动需要细密、谨慎体察,逭在《中庸》就以“慎独”一语提醒。而《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大学》所说的“安”。
  ……
展开
目录
发刊辞
鲤毕探微
舒大刚  “经”与经学文献
廖名春  从《系辞传》论“伏羲作八卦”  
李笑野  《周易》军事思想述论
曹荚秀  略论晚清《尚书》学
刘毓度  张小敏  《诗经·汝坟》汇通
夏畏朴  《四库全书缚目》对宋代经学的观察——以《春秋》学为例
小皋阐幽
周斌  “转注”新探
陶玲  从佚文看行瑙《随函音疏》若干特点
孙玉文  黄冈话词语零札
史皋抉原
方铭  不帘奔戎狄及其德治舆周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
张闻玉  阗于周文王的纪年
易平  《史记》断限新证
诸子论衡
王全速  论儒家舆道家的同归与殊途
程水全  惠施“麻物十事”疏证——先秦名学源流探论之三
羹文镜诠
李隆献  论《左传》的“隐语”与隐语叙事
毛度  《太一生水》舆届原《天问》之宇宙生成观
李若晖  颜师古论漠魏、晋宋、齐梁之学发微
读书日记
吴铭能  读《孟子》心解
阜林忆蕾
程水金  痛悼王金凌先生
漠晕撷英
Hans—Georg Moeller On thc Notion of Qi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本刊约稿启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