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耶阿本德的呐喊不无道理。因为马赫的生命是“一种普遍的、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尽管他本人早已作古;因为马赫的思想是“生活的真正珍珠”,它“能够被唤起和结果实”,尽管它现在已不存在于波普尔的“世界2(马赫的大脑)而仅存在于“世界3”。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以自身为对象的思想是万古不没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读马赫的著作还能产生意义共鸣和获得思想启迪的原因。
“回到马赫去!”并不是要回到马赫的激进经验论去。因为经验论和理性论的古老对立,实在论与观念论的传统相背,正在新的探索中逐渐渗透、消融,并失去其绝对僵硬的意义。
“回到马赫去!”也不是要回到马赫的要素一元论去。尽管要素说中的“天人合一”真谛仍待人们去发掘、去认识,但是诚如马赫所说,它毕竟只适应于当时的“知识总和”,它并“不自命为万古不灭的哲学”,并“随时准备”“让位于更好的见解”。
那么,“回到马赫去!”,究竟要回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要像马赫那样,把认识提高到科学实践的高度来研究,把科学的新鲜气息注入认识论。当年“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争论的“哲学广播操”对此根本无济于事,现今沿用的几对陈旧的、干巴巴的概念的排列组合,对此也无能为力。认识论研究的勃兴只能寄希望于科学的认知理论。
这就要像马赫那样,把科学与哲学密切结合,让古老的哲学焕发青春的活力,让科学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家的哲学。这样一来,哲学才能汲取科学的营养,成为与时代精神、现实生活和科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智慧的哲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