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岁时,我开始在本村张固、张十二、李时因合打的煤窑上干活(头窑、二窑),在地上做“拾绳”、“捞绳”的工作。矿上全部用人力开采。那时挖出的是黄煤,黄煤轻、埋层浅,井底距地面一般五六十米,浅的只有二三十米。井下用大筐装煤,每筐能盛300斤,需两个人才能抬起,搬到井口下方后,用绳子勾起拉到地面上。井口上方是一个大轮盘,由4头牲口(骡子)拉,轮盘转动将煤筐拉上放下,拾绳的负责把空筐放回井里。拾绳一天(工作12小时)可挣6斤麦。
问:还有些什么工种?收入多少?
答:地上还有“赶套”的,一个窑口一次需要2人、4头牲口拉套,牲口是赶套人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每拉上地面120筐煤算一套,一天24小时最多能拉8套(即每3小时可拉上一套120筐,合36000斤煤)。每拉完一套,牲口需要休息,就换另外的赶套人和骡子来拉。一套的工钱是五六十斤麦子。麦子一部分要给骡子吃,剩下的才是赶套人的净收入。每天拉8套,换8拨人、骡。若是6拨人负责一个窑口,拉的回数就多些,或者12拨人负责一个窑口,拉的就少些。
除挖煤外,井底还有拉驮、挂煤的。在井下干活的本地、外地人都有,井底干一天(工作12小时)可拿8升麦。
问:当时的粮食和煤怎样换算?
答:民国后期,100斤煤换2升麦(1升为3斤)。1筐煤换18斤麦。小米可以顶麦,l升小米换l升麦。当时钱不值钱(货币贬值得厉害),小米和麦最“顶事”。半斤麦可换1斤豆,如黄豆、黑豆、羊眼豆等。
问:您知道张祜和张诰的煤窑开在哪里吗?
答:张诰的煤窑在水头荷叶沟(现属米河),本地往东十六七里。张祜开煤窑的时间较早,那时我还没出生,不了解。
问:琉璃庙沟出产的煤都卖到哪里?
答:方圆四五十里内的地方,如米河、上街的人都会来琉璃庙沟买煤。解放前,运煤用人背、牲口驮。可以来去走两个牲口的就算做“大路”。开路的人会向运煤的人收过路钱,一年一次,不给钱不让过。
问:请讲讲解放后的情况。
答:解放前有头窑和二窑,煤窑一直都在挖,日本人来和内战时也没有停止过。解放后开三窑至十窑,三窑是1950年开的。过去通风条件差,井下的巷道只能走出几十米,不到一百米空气就不好了,不能再继续向前,只能另开窑口采煤,所以窑口很多。我在头窑至十窑这十个窑口都干过,后来开的十一井、十二井没干过。头窑至十窑出产的都是黄煤,黄煤轻,埋层浅,不纯,可以做煤球、蜂窝煤,供民用。黄煤采完后,十窑(十井,即现在村北新中矿业开采的井)再向下打100多米出了炭煤。炭煤重,埋层深,质量好,工业用。黄煤窑瓦斯大,为保障安全,2008年封了十二井。
从解放后开始下井干活。那时地上改为机器运煤,不再用牲口拉套,机器运得多,每次用4人抬600斤大煤筐,再往后井下改用轨道车运煤。
问:煤矿的所有权归谁?
答:解放前头窑、二窑为私人经营,解放后三窑、四窑为公私合营(三窑又名共兴矿),往后窑口均为国营。现在又改为国有煤矿私人承包。
问:老婆窑是怎么回事?
答:就是寡妇出钱打的煤窑。村里有个顺口溜:东高窑,西高窑,王全山有个王圪捞;石板堂,张诰窑,袖子沟有个老婆窑。
东高窑在老君庙一侧的山上,西高窑在柏茂庄园所在岭丘的后山上,都是张固、张十二的窑;王全山是民国时县里大队长(武装部长)之一;石板堂是张十二开的窑,在袖子沟口;张诰窑在荷叶沟;袖子沟(现七队处)的老婆窑是张固的婶子开的。当时有好几个“老婆”都打了窑,袖子沟这个是最有名的。“老婆”们死了丈夫,无依无靠,便拿梯己钱出来打煤窑。张固婶子的老婆窑失败了,没挖到煤。头窑至十窑(或称一井至十井)是干的时间较长的,其他还有很多小煤窑,可能干了几天就停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