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针对大庆油田注水过程中的水质问题,进行了油气水性质与特征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随着水淹面积的增大,原油平均水分子量和羰基含量都有所增加的趋势,为解决油田注水水质除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提出了油田注水水质除氧后,又选准了一个新的目标进行攻关。原油脱水问题一直是石油分析的老大难。国内急需,才更坚定了创新的决心。在综合国内外原油脱水装置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研制快速脱水仪的设想。自己画草图,在同志们配合下,第一套模拟装置成型了。但实践结果并不理想,一次、十次都失败了。有的同志劝我实在不行就算了。我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干下去。干,暂时不成,不干,永远不成。”1983年6月,一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原油快速脱水装置终于诞生了,填补了我国原油脱水技术的空白。为国内油田实验室原油分析提供了一套速度快、效果好的新仪器。这台仪器很快在全国各油田推广使用,还被收入《中国仪器大全》-书。
当时我是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应该是时间了,既要抓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又要管生产,白天忙不过来,就利用晚上,晚上没干完,索性干个通宵,常常是吃在办公室,住在办公室。我爱人在医院工作,经常上夜班。有一次晚上我上夜班,怕影响实验工作,把孩子锁在屋里。当我晚上12点多回到家时,孩子已经倒在沙发上睡着了,脸上还挂着委屈的泪珠。我何尝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我更爱自己的事业。爱业能创业,创业必成业。
在科学研究上,我总是不甘落后,也不甘心走别人走过的路。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科学研究工作者,走别人走过的路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要探索求新,就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标新立异。”要标新立异,就要付出代价。模仿是轻松的,而没有意义;创造是艰苦的,而有价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