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医 论
一、胎毒学说辨析
胎毒,指胎中禀“毒”的病因,也是中医儿科常见胎疾之一,多发生于小儿出生半年之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幼科发挥》日:“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毒。”关于胎毒致病学说,最早记载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在胎,其母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zbJL,体皆黄,谓之胎黄也。”此后历代皆有论述。“胎毒”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用来解释鹅口、垂痈、重腭、梗舌等胎病的病因,认为系由“胎毒上攻”、“胎毒攻发”所致。古人认为,小儿体内带有胎毒,就容易发生疾病,因此,古代医家对胎毒十分重视。
1.胎毒病因病机
胎毒,指胎中禀受的各种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狭义则专指胎中禀受之热毒,故与其母体关系最为密切。正如《格致余论》所言:“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缜密,不可不知也。”胎儿在母体中孕育之时,与母体一脉相承,依赖母体的气血滋养得以生长发育,母亲身体发生异常,必然会波及腹中胎儿。《古今医鉴》也说:“盖小儿在胎也,母饥也饥,母饱也饱,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动中,胎气辄躁。或多食煎薄,或恣味辛酸,或嗜欲无节,或喜怒无常,皆能令子受患。”亦强调了母体与胎儿的密切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