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内经》的基本成书时段是在先秦至两汉之间,其中重要的医学概念必然受到了当时的哲学理念与社会一般观念的影响,诸多术语甚至直接从非医领域移植过来。“神”作为先秦重要哲学范畴,其哲学意义与一般观念对《内经》理论中“神”相关概念无疑有着深入的影响。从古代“神”的观念出发,才能揭示《内经》中“心神”、“五脏神”、“治神”、“守神”、“z”等“神”相关概念形成的思维基础及其理论内涵。
一、略述古代“神”的观念形成
“神”字源于“申”,系闪电的象形,申是“電”的本字。由于古代的人们对于“電”这种自然现象感到神秘,认为这是由“神”所主宰,或者是“神”的化身。该字源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神”从一开始就与神秘的自然现念有关,所以“神”的本义是“莫测的变化”。《周易·系辞上传》云:“阴阳不测谓之神。”韩康伯注云:“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形诘者也,故日阴阳不测。”《素问·天元纪大论》亦直接援引此语。
面对“阴阳不测”的万物,古人一方面积极地探索,越来越多地掌握着其中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将“神”置于祭坛而顶礼膜拜。具化与抽象、科学认识与原始崇拜的融合,“神”渐成为主宰天地间至高无上的法则。“神”本来与自然界有关,所以,神与天的观念极其相似,二者重合形成了“天神”的观念。许慎径言:“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说文·示部》)朱熹亦日:“天日神。”(《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祗”朱熹集注)。在一般语境中,“天神”多被人格化,但《内经》中基本上是反对人格化的神灵观念的,所以本文不讨论人格化的神灵或鬼神。这里的天神,是自然界的法则,或者说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内在根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神是天之别体”(《礼记·礼器》“鬼神之祭”孔颖达疏)。这个“神”,与《老子》的“道”概念很接近了。其实,在先秦时代,神、天、道等用语概念常互相交叉,其实质都是古代哲学家对天人关系的内在规律,自然万物普遍法则的表达。在《内经》中神的本层涵义多被表达为“神明”。“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神”无形无象,独立不改,却又支配着天地间的万般变化,具化而言之,即是万物的主宰。《庄子·齐物论》中将其称为“真宰”或“真君”。
由此,笔者将古人“神”的观念表述为三个方面:莫测的变化;天地的法则;万物的主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