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环球人物》杂志社主编;贴合新时代主题和主旋律特点,强调榜样的力量和奋斗精神。
2.所选人物代表性强,故事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翔实。
3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各行各业的人士更加努力奋斗的重要读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所有的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楷模。
本书通过《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团队亲身采访、深度挖掘,精选了30余位功勋模范人物,既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又有“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用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激发各行各业的人士更加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 年8 月生,2019 年1 月去世,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2019 年9 月17 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正是如此的家国情怀与初心使然,他半个世纪与核共舞,隐姓埋名28 载,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他便是“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
2019 年9 月17 日,这一天的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如期举行,一份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单经表决通过,于敏的名字赫然在列。
让人惋惜的是,他是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唯一一位离世的。在他离开我们八个月后,于敏的荣誉簿上又添上重要一笔——“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99 年,73 岁的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且作为代表发言;2014 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 年度人物”;2015 年1 月9 日,89岁高龄的于敏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4 年度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道出他为国奉献的一生。2019 年1 月16 日,于敏走了,但他的情怀和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
少年立志,终成“国产专家一号”
1926 年8 月,于敏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家庭,成长于20 世纪前半叶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土、贫穷挨打的同胞,于敏有着自己的思考,他热爱科学、擅长静思。在祖国荡寇平虏、重振河山的1949 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并考取研究生,老师张宗燧先生曾评价他:“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于敏后来评价自己:“我不笨,我自己认为我也不聪明。但是,我是很勤奋的。”每年暑假没有路费,回不了家,他就常常跑到景山顶上去。乘着景山的凉风,专注于手里的课本习题。
于敏于1951 年研究生毕业,受到了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的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钱三强曾评价:“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何出此言?因为当时的研究条件是:没有名师,完全靠自己。经过多年不辞万难的钻研,1959 年,于敏和北京大学的杨立铭教授举办了一期原子核理论培训班,讲稿便成为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也是其后20 多年里唯一出版的一部原子核理论教材。
不像其他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经历的科学家,于敏不曾踏出过国门。但他却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国产专家一号”。
正当于敏沉浸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并可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时,1961 年1 月的一次谈话,使他的一生发生了重大转变。当时任二机部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在办公室一见到于敏,便对他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虽感突然,也有几分不解,但面对如此坚毅的眼神,于敏立刻明白国家正在研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也迫在眉睫。
当下他便决定:服从分配,转行!
于敏从此开始了长达28 年的隐姓埋名之路。
第一章
这些闪亮的名字,共和国不会忘记
003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010 |劳模申纪兰:为中国农民“代言”超半个世纪
017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
028 |老兵李延年:居功不自傲,谱写英雄赞歌
033 |战斗英雄张富清:视死如归不畏险,功名利禄全放下
040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0 岁高龄仍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046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辈子只为干好一件事情
058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40 年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068 |钟南山:“这辈子我始终有追求”
073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奉献青春和生命,用双手擎起大国重器
083 |“人民艺术家”王蒙:热情澎湃地书写时代和生活
093 |“人民英雄”张伯礼:国医济世,德术并彰
101 |院士陈薇:中国医生,新偶像的力量
110 |渐冻人张定宇:暴风眼里的逆行者
第二章
牢记光荣使命,传承爱国奉献精神
121 |守岛英雄王继才:与妻守岛卫国32 载向海生
128 |“中国舰载机之父”罗阳:用生命最后一刻,守护歼-15 的首次飞行
133 |“中国量子卫星之父”潘建伟:20 年量子研究路,只为圆强国梦
139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人生之桥,名为奋斗
146 |“蓝领专家”孔祥瑞: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
152 |扫雷英雄杜富国:失去双手双眼,是我无悔的选择
160 |老乡长卓嘎:扎根“三人乡”59 年的格桑花
167 |女书记余留芬:让人人有事干,户户都小康
174 |“改革先锋”胡福明:用文章拉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82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颠覆创新,凡墙皆是门
188 |歌唱家王昆:用歌声陪伴人民走过70 年
194 |“农民企业家”鲁冠球:胆量和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202 |“伟人之子”毛岸英:抗美援朝路上的“第一个志愿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