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饶之海”首部曲——三岛文学艺术美的绽放与升华,堪称三岛由纪夫的天才之作、幻灭之作
“丰饶之海”被日本人称作“大河小说”,对人生中的根本问题一一拷问,诸如生存、爱恋、战争、死亡和佛缘等,最后演绎出“世事皆幻象,人生即虚无”的主题。四部曲分别写了“和魂” “荒魂” “奇魂”和“幸魂”,这“四魂”通过生与死的轮回演绎了四重人生,构成一个螺旋的循环世界。
“丰饶之海”企图描绘的是月亮上干涸荒凉之表面,虽命名为海,看起来却是名不副实。换言之,我想借用“丰饶之海”的双重寓意来隐示大千世界的虚无性。——三岛由纪夫
这部作品富含浪漫精神、贵族情趣、王朝憧憬和天皇情结:三岛流式的奇思妙想,云谲波诡的情节,诗意充盈的描摹,汪洋恣肆的文字,不厌其烦、发人警醒的哲学思辨。
★ 日本文学翻译名家陈德文教授倾其毕生心力翻译修订译本
一頁联合日本文学翻译名家陈德文老师,将其毕生倾力翻译的三岛由纪夫作品共16种集中出版。陈老师的译文被读者评价:“该冷静的时候就是三岛原文版词藻精准,大理石一样的行文;到了情欲段落突然活色生香,看得人热血沸腾。这种对照下,更显出了本作异样的美。不愧是我心中最好的三岛著作的译者。”
★ 延续一頁文库特色,采用日本文库本最经典开本,柔软轻盈、单手可握
经典译本×首套文库本×新锐设计风,为三岛做一个最美版本——“别怕美好事物被苛责,我们先来让它存在。”
“真正的优雅是不会害怕任何淫乱的。”
它描写了大正元年(1912)的贵族社会中,松枝清显与聪子的恋爱悲剧。清显在对聪子的爱慕中始终孕育着一种不安的情绪,在聪子被天皇敕许给治典亲王后,清显通过友人本多繁邦与聪子保持联系、偷偷幽会,聪子在惶惑中与情显发生关系,并怀了孕。聪子堕胎之后,削发为尼,而心力交瘁的清显最终忧郁死去。
川端康成把《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是作者“绚丽才华的升华”。三岛本人曾总结“《春雪》是王朝式的恋爱小说,即写所谓‘柔弱纤细’或‘和魂’”。
译后记
陈德文
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系列小说,是作者生前最后写作的四部曲,包括《春雪》(1965)、《奔马》(1967)、《晓寺》(1968)和《天人五衰》(1970)。这部作品规模宏大,时间跨度久远,从大正初年(1912)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约六十年,几乎涉及这个时期内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全景式的巨著。这部被日本人称作“大河小说”的作品,对人生中的根本问题一一拷问,诸如生存、爱恋、战争、死亡和佛缘等,最后演绎出“世事皆幻象,人生即虚无”这样一个主题。作者认为,这个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轰轰烈烈的“丰饶之海”,其实是既无水又无空气的沙漠之海、死亡之海。
“丰饶之海”第一卷《春雪》,连载于一九六五年九月号至一九六六年一月号《新潮》杂志。这一年,除了《春雪》之外,作者还发表了短篇小说《参拜三熊野》(《新潮》1 月号)、《月澹庄绮谭》(《文艺春秋》1 月号)、《孔雀》(《文学界》2 月号)、《早晨的纯爱》(《日本》6 月号),此外还写作了戏曲《萨德侯爵夫人》(《文艺》11 月号)。
《春雪》的开头和结尾都笼罩在一片阴惨的“死”的氛围中。得利寺吊慰战死者悲壮而凄厉的场景,返京的火车上松枝清显垂危时苍白的病容,一脉相承,更与第四卷《天人五衰》的结尾老尼聪子所守望的空阔寂寥的山寺遥相呼应。读完“丰饶之海”的心境,同读完哪部小说的心情相仿佛呢?仔细想想,或许和读罢《红楼梦》差可比拟。
《春雪》无疑是四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了典型三岛文学的浪漫精神、贵族情趣、王朝憧憬和天皇情结。这部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一如既往,依然是一副“三岛流”的笔墨,奇思妙幻的构想,云谲波诡的情节,诗意充盈的描摹,汪洋恣肆的文字,不厌其烦、发人警醒的哲学思辨,等等,都达到十分完美的地步,在当代日本作家中,这种风格显得特别突出。其中,“游园”“赏雪”“幽会”“访寺”等场景,尤为细腻动人。
《春雪》始译于二○一一年七月,当时另一部长篇《禁色》中译本刚刚出版,《春雪》和《禁色》都是长篇巨著,竟然能耐着性子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连我自己都感到是个奇迹。而今,三十万字的《春雪》临近年底就完成了,其间,还插译了一部作者自选短篇集《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不用说,这半年对我来说也许是最紧张的时期,除了上课、研究指导和跑医院,我几乎将所有星星点点、针头线脑般的“闲空儿”都用来译三岛了,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走笔至此,远近寺院的钟声刚刚敲响,二○一一年只剩几分钟了,我突然意识到,这悠悠的长鸣之中,不也有清显苦访聪子而未果的月修寺的钟声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一一年除夕钟声中
于春日井高森山庄闻莺书院
《春雪》就是现代的《源氏物语》。——川端康成
三岛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天才作家。 ——[美]唐纳德·基恩(日本文学研究权威)
“三岛氏本来就是一个持有特殊感觉、特殊嗜好、特殊信念、特殊哲学的人。存在的确证只有在存在被破坏的瞬间、死的瞬间才能获得的哲学,至少不是面向大众的哲学,且是无法验证的哲学。”——涩泽龙彦
“李现在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中预知了生活的无奈。”(GQ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