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画风雅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35604
  • 作      者:
    苏三公子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主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读古画,品古人风雅。当然,关于古人风雅的一面,古代诗词已经写得很多了。而作者察觉到诗与画之间的微妙联系,将两者予以交融解读,为我们打开了品读古画的另一扇大门,也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提供了更直观的载体。


如,在赏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这幅画时,作者用杜甫诗《丽人行》和张祜《集灵台》中的诗句“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来予以诠释;而写到夏圭《雪堂客话图》,作者自然联想到苏轼被贬黄州时修盖的“雪堂”,在回顾苏轼这段经历时,又自然引出他的《寒食帖》;马远根据宁宗皇帝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创作的抒情小品《山径春行图》,是程颐笔下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是欧阳修所写的“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也是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旁征博引书中比比皆是,使作者的解读远离了枯燥乏味,而充满文学的意味、古雅的气息。

展开
作者简介

苏春玲,笔名苏三公子。古画爱好者、文字工作者。小说、散文、书画评论等作品散见于《金钥匙》《海关文学》《艺术广场》《城市漫步》等杂志;编辑出版有深圳海关《风采聚焦》《雄关印记》等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甄选90多位艺术巨匠的近200幅传世名作,全面覆盖中国古画品类和知名画家,系统梳理了仕女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古画品类的演变脉络。在对各品类作品进行赏析之余,作者深入到古画情景之中,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面背后的社会意义以及画家的创作意图,同时佐以相关的诗词作品、名人逸事,并挖掘出其中所刻画的花事、茶事、渔隐、抚琴、博古、雅集等古代生活细节。


这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优质读本,更开创了多维的视角,带你发散思维,找到自己进入古画世界的专属通道,重温千年时光,领略古画魅力,细味古人雅趣。


展开
精彩书评

有眼光的艺术鉴赏作品,是再造的艺术。朱熹说:“能觉者气之灵也。”从美学或艺术意义上讲,“气之灵”是说有特殊悟性的人,才能面对艺术品说出自己独特而真实的看法。《古画风雅》的作者便是既有艺术特殊悟性又富有难得的批评精神的艺术探索者。她的书,便是再造的艺术。

——汪兆骞


展开
精彩书摘

此事只关风与月

——雅事



2015年秋天,我前往浙江参加《金钥匙·书画视界》的集中审稿工作,与何济洲、张渝、魏夏云、师元东、苏长华和黄建军等各位前辈相聚杭州。其中,何老师是书法家,张老师是国画院研究员,夏云、元东、长华擅书画,建军长于篆刻,皆是系统内的书画名家。初次会面,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当其时,家住杭州的夏云大哥做东,邀约我们同浙江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到墨戏书斋饮茶雅叙,兴之所至,焚香鼓琴、吹笛引歌、书画唱和,不知今夕何夕,乐而忘返。在他们的生活里,依然保留着古代文人雅集的遗风,这令我大受感动。

中国古代的文人,曾拥有过一种诗意雅致的生活。他们建造别致的庭园,坐拥湖光山色,亭台错落,廊檐深深;他们在月下饮酒,在花前品茗,在雨中默默伫立,在风中凝眸夕阳;他们与老僧谈禅,与名妓联诗,吟诵清丽的辞句,谈论古往今来的高士逸人。他们悠闲,但不空洞;细致,但不颓废。隔着岁月的河流,远远望去,他们的这份雅致,好似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令人景仰而迷醉。

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在生活美学上渐达极致。古代传统文人有“九大雅事”:焚香、莳花、寻幽、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抚琴;明代沈仕的《林下盟》也提出了文人生活十供,即“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种看起来雅致而简单的生活,在今人的眼中却几乎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现代社会里,经济财富飞速增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日益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中,熙熙攘攘,尘世喧嚣,也许再也难以再现这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只有在流传下来的诗词书画里,我们还可以真切地看到,我们曾经拥有过这样从容淡定、风流洒脱、浪漫自由又真实鲜活的生活方式。

焚 香

宋人吴自牧在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其中,焚香是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他们将焚香作为修行的一种途径,在心烦意乱之时,焚一缕馨香,温和甘美的香气就足以令人平心静气,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灵台空明的境界。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曾说:“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他亲手制作的“黄太史四香”——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在中国制香史上十分有名。苏轼更是香事的“骨灰级”粉丝,他调制的“雪中春信”,据说是古代最美的香之一。相传他为合出这种早春梅花初绽时的香气,整整等了七年,直到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正月初七一场春雪突至,他吩咐爱妾取999朵梅花的花心之雪,置于御赐的羊脂玉碗中,再将其他香料加入,才终于炮制出“雪中春信”。他建“息轩”,在轩中焚香静坐,并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说焚香静坐有养生健体之功。焚香静坐,这大概便是马远的《竹涧焚香图》所描绘的情景。

到了明代,焚香已是清雅之事,文人在读书、弹琴、作画、习禅、雅集时焚香,表达一种精致的生活情趣与艺术审美。高濂著《遵生八笺》中写道:“幽闲者,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性。恬雅者,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情。温润者,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佳丽者,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蕴藉者,坐雨闭关,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爇,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高尚者,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爇,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焚香能满足各种人物的不同需求,又可达到各种境界,焚香之雅由此可见。

莳 花

莳花即栽花。所谓“侍花如侣,读花如人”,莳花源于古代文人以花言志、以花抒情的生活方式。清代文学家张潮说得透彻,“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豪”。古人爱花、栽花、作诗咏花,还留下了很多关于花的趣闻妙谈。晋朝大名鼎鼎的美男子潘安,曾出任河阳县令,他在全县遍种桃花,成为一时佳话,遂有“河阳一县花”的典故;北宋诗人林逋,终身不禄,长住山上与梅花和白鹤为伴,自称“梅妻鹤子”;陆游“插瓶直欲连全树”——恨不能将整棵梅花都插到瓶里供己欣赏;黄庭坚将水仙视为“凌波仙子”,倾心不已。

古人爱花,更将花当作点缀生活的诗篇。唐代诗人李白曾与众兄弟在春天的夜里秉烛夜游,他们坐在盛开的桃花树下饮酒赋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样的生活,令人不由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北宋年间,翰林学士范镇在宅院里建造了一座大堂,堂前种植荼蘼花架,每年暮春时节繁花盛开,宴宾客于花架下,当有鲜花坠落酒杯,持杯客人就必须满杯饮尽。有时微风拂过,落英缤纷,满座皆醉,这,便是历史上梦幻一般的“飞英会”。尤求的《春宴图》便取材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明清时期,文人修建书房讲究栽花,《菜根谭》中把“栽花、种竹、玩鹤、观鱼”列为幽人清事,读书之余,栽花种竹,以此来修养身心,赏心悦目,劳逸结合。

清代禹之鼎曾为“四王”画家之一的王原祁的山水画在有清一代享有崇高的声誉,生活也十分风雅。他曾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图中王氏手持茶杯,端坐于榻几上,欣赏着面前精心栽培的丛菊。菊花是“四君子”之一,代表“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的世外隐士形象。对菊花的欣赏,成为君子自得其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画中陈设造型简洁,有设色典雅的桌榻、摆放整齐的书册画卷和盛开的盆菊,点明了画家的爱好和雅兴。

读 书

中国人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唐代王贞白说“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而宋代皇帝真宗赵恒,更是御笔亲制《励学篇》昭告天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竭力提倡读书的风气,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的励志名片。

古人读书,有“苦读”,也有“雅读”。为了功名读书,是为“苦读”;除此之外,读书也可作为休闲乐事,是为“雅读”。金圣叹有言:“红袖添香读闲书,乃人生一大乐事也。”“雅读”讲究读书的环境与氛围。看看明人的书房设计就知道“雅读”之讲究,不但要有“临山傍水,茂林修竹,陋室茶香,香炉紫烟”的雅景,还要陈设古砚、水注、笔格、笔筒、镇纸、花尊、鼎炉、古琴、挂画等雅品,在其中研读典籍、翰墨丹青,简直乐在其中,陶然心醉。

读书为人带来心灵的丰盈与宁静,排遣世俗纷扰和烦恼。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了被贬黄州后的读书生活,“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刘松年的《秋窗读易图》描绘的似乎正是这样的场景,水畔树石掩映之下,书斋门窗敞开,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书童侍立一旁。

读书累了,便可如《梧竹书堂图》中所画人物一样,躺坐于竹林之中,凉风习习,闭目养神,休憩片刻。如此静谧画境,不便惊扰。

候 月

月,是中国最古老浪漫的意象,承载了古人对太空最美好的想象。对着明月,张若虚写下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集纳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最动人的景致,独享“孤篇盖全唐”之誉;对着明月,李白孤独而豪放地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着明月,张九龄怀念远方的故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简简单单的海上、明月、天涯几个词便构成雄浑阔大的动人景象……

马远的《对月饮酒图》画出了诗人豪迈中的孤独,那亘古的寂寞,开怀畅饮下掩隐的怅然若失。且举杯对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他的另一幅《月下把杯图》则充满了温情。右上角宁宗皇后杨氏(杨妹子)亲题“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节和内容。当其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良辰美景之际,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共同把酒言欢,便是人间乐事。

苏轼于中秋之夜怀念其弟,欢饮达旦,醉中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幅画,大概便是苏轼的心中愿景。

展开
目录

【辑一 美人如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仕女画

千古风流事——“好色”的明朝画家

扫眉才子笔玲珑——女性画家


【辑二 山光水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画

结庐在人境——诗意栖居

山色空蒙雨亦奇——雨景.雨声


【辑三 活色生香】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花鸟画

一案四时春——花事

花开堪折直须折——宋人.春天


【辑四 文人风雅】

此事只关风与月——雅事

诗酒唱和领群雄——雅集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渔隐


【辑五 历史传承】

寒夜客来茶当酒——茶文化

高山流水觅知音——抱琴文化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博古文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