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是“飞天奖”“童牛奖”获得者、《金鹿儿》《明姑娘》的作者航鹰,以及近代天津博物馆馆长刘悦。航鹰老师的文笔自不用说了,灵动、轻盈、流畅。而本书中的一个个人物、故事,是在清王朝行将就木时生活的人与发生的事。本已无新意可言,但本书的作者,却从中挖掘到了不一样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沉重的宫门,仿佛真的被这支“青春军团”推开了,晚清的紫禁城也显得不那么森严肃穆了……
太监小德张、第一个把西方舞蹈引入清宫的少年舞蹈家裕容龄、御前女侍“翻译官”裕德龄、留下300 多幅珍贵的清宫老照片的“御用摄影师”裕勋龄、为慈禧太后画了多幅油画像的美国画家凯瑟
琳·卡尔小姐……他们就像是一支紫禁城中的“青春军团”,在清王朝最后的时光,就是他们,曾奋力把沉重的宫门推开了一条细缝儿,放进一缕朦胧的晨光,吹进了些许现代工业文明的新鲜气息......
本书的源头是我们要写老天津旧租界的洋楼故事,首选的洋楼
是“庆王府”。写庆王府本应从清王朝覆灭后到天津英租界寓居的
逊庆亲王载振说起,但收集史料时发现载振及其家族不过是一群坐
吃山空、挥霍殆尽的八旗子弟,没有太多的新意可供挖掘。然而,
我们在研究庆王府建筑本身的特色时,却发现了其原先的主人—
太监小德张的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小德张和载振把我
们“领回”到紫禁城、颐和园…… 由于他俩的“引见”,我们不仅
“看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生活细节,
还“认识”了第一个把西方舞蹈引入清宫的少年舞蹈家裕容龄、御
前女侍“翻译官”裕德龄、留下300 多幅珍贵的清宫老照片的“御
用摄影师”裕勋龄、为慈禧太后画了多幅油画像的美国画家凯瑟
琳·卡尔小姐,以及他们各自在欧美的阅历…… 由他们这些特殊
的清宫过客,又延伸出第二位为慈禧太后画像的荷兰人胡博·华
士,继而上溯到历经清朝三位帝王的御用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的
画作……
在清王朝的最后时光,这么多有着西方文化背景的人物齐聚清
宫大内,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紫禁城沉重的宫门被推
开了一条细缝儿,吹进了些许现代工业文明的新鲜气息……
从这一特殊视角写清宫的文学作品似不多见,我们感激上天的
眷顾。
作家与写作题材的关系也是讲缘分的,写得顺畅与否,能不能
“下笔如有神”,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安排。不适合的题材刻意而为
之,往往磕磕绊绊、事倍功半。就该属于你的东西,躲都躲不开,
“神来之笔”接踵而至,洋洋洒洒欲罢不能。行云流水般自然喷涌
的文字,会带你步入最佳创作境界。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写清朝宫廷的事儿。
或许是因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离当代太近了,特别是晚
清,太倒霉了,几乎都被人写烂了!而且,今人写清宫,上好的
非虚构写作文本似乎不多,除了板着面孔的枯燥正史研究,就是媚
俗野史胡编杜撰的“戏说”。尤其是正史典籍很少记载的“大内”故
事,读者分不清哪些有真实依据, 哪些是子虚乌有,更是产生了审
美疲劳厌烦情绪,凡遇“宫斗戏”一类就连看都不要看了。
曾几何时,“清宫故事”成了纯文学的陷阱。
我们是一不小心落入陷阱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发现“清
宫大内”还有新意可写,便着手收集史料。顺着崎岖小路下到深
底,才发现它不是陷阱,其实是一座神奇的“天坑”。举首仰视可
以望见蔚蓝的天空,葱茏的密林,还有叮咚的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