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基督教(新教)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1324
  • 作      者:
    罗伟虹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罗伟虹,女,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曾任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宗教社会学。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学术成果有:著作《中国基督教简史》(合著)、《世纪末逆流》、《世界邪教与反邪教研究》、《中国基督教》,研究报告《上海宗教问题研究》,发表论文、调查报告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基督教(新教)史》对基督教传人中国近200年(1807-2002)的历史进行认真梳理,按发展阶段分为清末、民国、社会主义三个历史时期,以丰富的资料,介绍基督教在华的发展历程。包括西方各国早期来华传教差会传教范围的扩大、传教方式的多样;不同教派的传教特点;有关传教士的经历及贡献;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与融合;20世纪以来中国基督教的自立和本土化过程;基督教社会文化事业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客观评述基督教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作用。《中国基督教(新教)史》尤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动因、艰难历程、取得成效给予积极评价,对其缺憾作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作了全面介绍。
展开
精彩书摘
  作为翻译,马礼逊主要从事商业文书的翻译,并参与公司和中国商行的业务会谈以及和中国地方官员的外交交涉。他在和中国官商的交涉中极力维护英国和公司的利益,受到东印度公司的高度赞赏。公司大班雅各·乌尔斯东(James O.B.Urmstom)曾称赞说,马礼逊总能运用他对中国政府制度、性质的熟稔和对中国官员意图的准确判断,以及熟练使用汉语和规范行文来“抵制两广总督和他的幕僚在来件中使用的傲慢托词和无礼要求”,最大地维护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东印度公司对马礼逊“表现的才能,以及他对公司的忠诚服务,是充分了解和感谢的”。[26]为此,东印度公司屡次提高他的年薪,从500英镑到1000英镑,直至1500英镑。另外,东印度公司对他编撰《华英字典》和创办英华书院等工作给予了经济上的大力支持。东印度公司伦敦总公司专门从英国派遣印刷技师携带印刷机、英文铅字字模等设备在澳门设立印刷所,印刷《华英字典》,前后为《华英字典》的编撰和印制总共负担了12000英镑的巨额费用。马礼逊也利用这个印刷所印刷了大量的传教印刷品。筹办英华书院时,东印度公司所属的槟榔屿殖民政府在马六甲划拨了一块地皮给伦敦传教会,用以开办书院,而且承诺每月捐助100元。
  1824年,马礼逊回英国休假。澳门东印度公司为他写了充满赞誉的推荐信,把他介绍给伦敦总公司的董事会。总公司董事会慷慨地答应他在休假期间仍可享受半薪,并在伦敦筹办高级社交宴会,把他介绍给英国的各界名流,作为对他的一种嘉奖。他还被选为东印度公司的全国委员。1826年,马礼逊返回中国后,东印度公司又提升他为澳门东印度公司广州办事处高级职员,继续全职为公司服务。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的一家商业贸易公司,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贸易公司。在印度等殖民地,它是一个如马克思所说的“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的殖民扩张组织和政权机构,在中国,它也负有贸易和外交的双重使命。它不但组织了罪恶的走私鸦片勾当,而且参与了早期对中国沿海军事地理情报的刺探,以及鸦片战争前对华开战的舆论鼓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马礼逊是东印度公司唯一的中文译员,他对公司走私鸦片、刺探情报和鼓吹战争等行径样样清楚,但他不仅对走私鸦片缄默无声,更是站在英方的立场上参与对华政治交涉,为英方的政治讹诈和经济掠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833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马礼逊不禁感叹“对我们这些隶属于澳门东印度公司的职员来说,这等于是致命的一击”。他转而主动寻求直接为英国政府服务。
  6.参与英国对华政治外交活动
  1833年之前,东印度公司具有垄断英国对华贸易的特权,在英国没有派驻正式外交官员的情况下,它担负着商业贸易和外交的双重使命。因此,马礼逊参与英国对华的政治外交活动,可以说是从他担任东印度公司翻译之时就开始了。
  在处理东印度公司和清朝地方政府的纠纷和冲突的具体事务中,马礼逊较早提出了设立领事权和领事裁判权等政治主张。1814年,他在《从中国政府对广州东印度公司雇员的举动所想到的》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最好指派一名推事驻节广州,专对英国侨民负有民事权威,不只限于商业方面,而且能成为对所有事件进行交涉的权力机构。中国的民政官与英国官员接触时处于同等地位。”最早提出在中国设立领事权。其后,在此基础上,他更提出了领事裁判权,“仅仅有领事权,而无裁判权,是没有用的”,建议英国设立海事法庭,破坏中国的主权。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导论 1807年以前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历史概述
第一节 基督宗教早期在华传播:传说与历史
第二节 从使节到传教士:天主教在华的早期传播
第三节 早期在华天主教的适应政策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四节 天主教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冲突:从南京教案、礼仪之争到百年禁教
第五节 俄罗斯东正教在华的早期历史
第六节 新教在台湾的传播

第一编 清末时期(1807-1911)
第一章 传教事业的开端与早期信徒
第一节 英国伦敦传教会的建立与在华传教事业的开启
第二节 先锋传教士及其主要活动
第三节 早期中国基督徒
第二章 禁教时期的著名传教士及其主要活动
第一节 美国首批来华传教士:裨治文和雅裨礼
第二节 首位来华医疗传教士:伯驾
第三节 传教士外交官:卫三畏
第四节 传教士冒险家:郭士立
第五节 美国浸礼会首批来华传教士:钟约翰、遴为仁
第六节 美国圣公会来华传教先驱:文惠廉
第七节 禁教时期的传教特点及传教成果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与传教浪潮
第一节 传教条款:从有限弛禁到全面开教
第二节 伦敦传教会
第三节 美国公理会
第四节 安立甘宗差会
第五节 长老宗
第六节 信义宗
第七节 浸礼会宗
第八节 卫斯理宗
第九节 其他教派和团体
第四章 传教事业的助推器——文字出版、办学、行医、慈善事业
第一节 早期的文字出版活动
第二节 传教士办学
第三节 医务、救助残障等博爱事业
第四节 传播西学的著名传教士
第五章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节 洪秀全的信教与传道
第二节 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和宗教实践
第三节 传教士与太平天国运动
第六章 基督教与清末教案
第一节 清末教案综述
第二节 清末教案发生的原因
第三节 清政府与晚清教案处理
第四节 与新教有关的典型教案
第七章 义和团运动与庚子教难
第一节 民教冲突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传教士与八国联军入侵
第八章 基督教在华三次传教士大会
第一节 1877年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第二节 1890年第二次传教士大会
第三节 1907年的百年传教大会
第九章 中国基督徒自主办教的萌芽与发展
第一节 早期独立办教的实例
第二节 20世纪初的自主探索和自立实践

第二编 民国时期(1911-1949)
第一章 民国肇建初期的基督教
第一节 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的基督教
第二节 宣教事业的扩大和教会的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入华新兴宣教团体
第四节 “中华归主运动”
第二章 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
第二节 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
第三节 1924~1927年间的非基督教运动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潮与中国基督教会的回应
第一节 基督教会对爱国、科学、人道等问题所作的回应
第二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及基督教会的回应
第三节 社会思潮冲击下中国教会的自立运动
第四节 中国教会的本色化思潮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发展概况
第一节 基督教在各省区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合一运动
第三节 华人教会领袖、奋兴布道家和本土布道团体
第四节 民国时期中国基督教中的独立教派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国基督教的社会文化事业
第一节 民国时期基督教的教育事业
第二节 民国时期基督教的医疗事业
第三节 民国时期基督教的文字事业
第四节 民国时期基督教的社会服务事业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基督教会
第一节 唯爱还是抗战
第二节 沦陷区的中国基督教会
第三节 抗战时期西方传教士的言行
第四节 战时救济工作与大后方基督教会的发展
第七章 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基督教会
第一节 战后基督教会的恢复与三年奋进运动
第二节 动荡时局中的基督教会
第三节 传教士的应变与撤退

第三编 社会主义时期(1949-2002)
第一章 摆脱外国差会控制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第一节 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的发起
第二节 基督教三自运动的推进
第三节 从三自革新到三自爱国
第四节 基督教内的肃反与神学思想群众运动的开展
第五节 三大见证十项任务的提出
第二章 曲折的道路(1957-1965)
第一节 反右扩大化形势下的基督教
第二节 联合礼拜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风雨飘摇中的基督教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基督教会(1966-197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宗教的冲击
第二节 “文革”中基督教的处境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基督教会的发展(1977-200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面拨乱反正
第二节 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
第三节 基督教工作的全面推进
第四节 中国基督教第四至第七届全国代表会议
第五节 中国基督教会的对外交往活动
第六节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
第七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发展概况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外国传教士、传教机构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