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a narrative study of contemporary rural kids' growth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0336956
  • 作      者:
    程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程猛,1989年生,安徽淮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2006-2010),教育学硕士(2010-2012)、博士(2014-2017)。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2015-2016)。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2017-2019),清华大学博士后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20019-)。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曾任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教师(2012-2014)。曾获北京师范大学2017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展现这些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该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该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展开
精彩书摘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底层文化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行动者所处的具体时代的社会情境有很大的关联。它的生成场域在家庭,也在学校,更仰仗具体家庭和学校之外的公共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向工农开门”的基本方针,优先录取工农(贫下中农)子弟。但以这种强力政治力量提高特定身份人群入学机会的做法也同时剥夺了另一些人的自由,其促进社会公平的正当性也就令人生疑。而且,即便这样,在长期城乡二元分隔体制的累积效应下,农村与城市的地域之隔也进而衍生成了身份和阶层之隔。在今天,处于社会阶层底端的农民子弟有多大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社会公正的晴雨表。2009年1月,《人民日报》发文《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引发了广泛关注。2011年7月由网络上《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帖子引发公众对寒门贵子和阶层固化延续至今的讨论。学术界的一次思想交锋及引发的社会反响也确证了人们对教育越来越无力促进社会公平的担忧的普遍性。
  2012年,梁晨、李中清等学者基于1949-2002年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籍卡片数据,认为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场“无声的革命”,意图说明高等教育对社会中下阶层所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开放性。①但媒体并不买账,基于文中“精英大学中干部子弟比例越来越多”这一事实,众多媒体以《寒门难出贵子》《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比例20年来不断攀升》为标题予以报道。不能仅仅将媒体的报道视为对梁文的曲解,这也是近感与远观造成的视角差异。李春玲在针对《无声的革命》的一篇回应文章中指出,“在‘80后’群体中,城里人上大学的机会是农村人的4倍,城里人接受高级中等教育的机会是农村人的4.7倍”②。应星、刘云杉则认为“无声的革命”是一种被夸大的修辞,远非作者本人自以为的客观严谨。事实上就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成了阶层再生产的注脚,而非引向阶层突破。
  但这种不平等绝不是伴随着高考结束的一声哨响才开始的。最近十几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渐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高中阶段教育。中国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不是出现在高考阶段,而是出现在义务教育制度与升学制度的衔接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基本一致,但在进入升学教育以后,重大的差异出现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失去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使农村人口失去了更多的竞争机会和获得更高经济收入的机会,进而导致了社会中的不平等。
  杨东平也认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它是高中阶段教育分层状况的积累和延续……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②近几年,不断有研究者通过量化研究证实高中教育对于教育平等和社会分层的重要影响。李春玲认为:“中等教育的城乡不平等是教育分层的关键所在,初中升人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持续扩大,而这是导致农村子弟上大学相对机会下降的源头。”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阶层突破中的文化生产问题
第一节 理论的空白地带
一 被忽略的陪衬
二 “第三类循规者”
三 最初的探索
第二节 “读书的料”及其问题
一 反求诸己
二 “读书的料”
三 问题的确证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文化
二 文化生产
三 当代农家子弟
四 高学业成就
五 成长叙事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自传社会学
二 深度访谈
第五节 关于方法的讨论
一 资料收集与个案代表性
二 何种意义上的真实
三 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
四 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五 研究伦理

第二章 再生产与文化生产:一个述评
第一节 再生产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对应理论
二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三 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延展
第二节 文化生产的分析视野
一 威利斯的思想特色
二 “家伙们”的文化洞察
三 两个相互冲突的理论抱负
第三节 农家子弟的学业与命运分化
一 子承父业的农家子弟
二 反学校文化的迷思
三 “循规者”文化生产的蛛丝马迹
四 寒门何以出贵子
五 “读书的料”的学校和社会适应

第三章 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
第一节 先赋性动力
一 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
二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
三 物或损之而益
第二节 道德化思维
一 “一钱一世界”
二 有负担的爱
三 学习作为一种道德事务
第三节 学校化的心性品质
一 命运的文化底色
二 渴求关注的目光
三 以学业为轴心的联合生活

第四章 文化生产的暗面
第一节 农村出身: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
一 隐匿的社会排斥
二 三重羞耻感
三 情感结构的隐与现
第二节 “懂事”及其非预期结果
一 “懂事”的多重意涵
二 底层家庭的情感表达
三 爱怨交织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跨入大学之门
一 单向度优越的陨落
二 不得自如的身心
三 “读书的料”的自我重塑
第四节 文化穿梭中的边缘人
一 在故乡成为异乡人
二 人际交往的两面高墙
三 情感定向的重叠交织

第五章 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第一节 从文化再生产到底层文化资本
一 反推文化资本理论
二 剩余性观念的启发
三 惯习作为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
四 底层文化资本:一个突破性概念
五 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反思
第二节 文化生产理论的重构
一 徒有虚名的文化生产
二 创造性的道德根基
三 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循规
四 底层子弟文化生产的复杂性
五 走向文化生产的家庭经验
第三节 底层文化资本的生成土壤
一 及时激励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 家庭教养与村庄文化传统
三 强有力的公共支持体系
余论 对“读书的料”的再认识
第一节 一个风雨飘摇的地位群体
第二节 “读书的料”的文化世界及其风险
一 匮乏与“向上爬”
二 贤能主义者的幻灭
三 异化与自我疏离
第三节 他们能成为道统的守护者吗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