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区地名沿革》:
三国属魏。西晋将颍阳县(治今颍桥街北)并入;泰始二年(266年)设襄城郡,下辖襄城、繁昌2县。北周襄城郡改属汝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复属颍川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属许州;天宝七年(748年)复属汝州。后周、北宋均属河南道汝州。金泰和七年(1207年)改属许州。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复归汝州,属汴梁路。明末属开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又升为许州府,襄城县均属之。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河南开封道。1925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8年1月直属豫陕鄂边区,同年归豫西第五行政区,下设城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共8个区;同时将文化河以北,颍河以南,西至田庄,东至彭庄的区域划归许西县;北汝河以东、文化河以南的区域划归沙北县;11月许西县、沙北县撤销,两区域复属襄城县,增设第八、第九区。1949年2月属许昌专区,下设城关、第一(茨沟)、第二(李庄)、第三(王洛)、第四(颍桥)、第五(范湖)、第六(蓦岭)共7个区。1950年9月城关区改名城关镇,全县共设1镇6区127个乡。1951年3月增设第七区、第八区(山头店庙李和王落寨内)。1956年2月撤区,全县划为2个镇(城关镇和颍桥回族镇)、47个乡;后又改建为12个中心乡,即山头店中心乡(辖山头店、党庙、坡李、姚庄4个乡)、郜庄中心乡(辖郜庄、姜庄、霍堰、丁营、苗府5个乡)、蓦岭中心乡(辖蓦岭、沟赵、汪集3个乡)、范湖中心乡(辖范湖、大白、康封、秦寺4个乡)、茨沟中心乡(辖茨沟、裴昌、欧营、沟刘4个乡)、灵树中心乡(辖灵树、谭庄、关帝庙、大庙、刘庄5个乡)、双庙中心乡(辖双庙、化行、苏庄、草寺4个乡)、颍桥中心乡(辖颍桥回族镇、郝庄、邢庙、大路吴4个乡镇)、老庄阎中心乡(辖老庄阎、岗杨、汾陈3个乡)、郭店中心乡(辖郭店、王洛、冢王、房村4个乡)、双楼宋中心乡(辖双楼宋、王罗庄、侯村3个乡)、孙祠堂中心乡(辖孙祠堂、大庙李、孙庄、黄柳4个乡)、城关镇(辖三里沟乡)。1958年4月全县划为城关镇及王洛、岳寨、汾陈、颍桥、刘庄、双庙、草寺、秦寺、范湖、十里铺、灵树、三里沟、茨沟、蓦岭、丁营、霍堰、汪集、姜庄、孙祠堂、山头店、姜店、关帝庙共22个乡;8月12日改为城关镇及姜庄、蓦岭、霍堰、茨沟、范湖、双庙、关帝庙、颍桥、王洛,十里铺、孙祠堂、山头店12个乡;9月成立襄城人民公社,各乡镇为分社。1959年3月撤销襄城人民公社,各分社改称人民公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