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死生一事付鸿毛:从情感历程中领悟秋瑾的巾帼人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944996
  • 作      者:
    武庆新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鉴湖女侠秋瑾不同于一般的闺阁女子,她不会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她不甘心在平淡、沉寂的生活中了此余生。因此,她积极地与封建包办婚姻作斗争,力求挣脱不幸婚姻的束缚,找到一条能够实现自己理想,完成济世夙愿的道路,从而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冲破重重阻碍,赶赴国难。也正因如此,秋瑾的情感历程波折起伏,她的人生充满坎坷和传奇。
展开
作者简介
  武庆新,80后写手,青年作家。敏于思、成于行,常年笔耕不辍,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文化积蕴,在图书策划和写作方面常常匠心独运、别出机杼。
展开
内容介绍
  爱情和理想往往是人生中不容忽视的两面,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兼顾得来。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是收获了它们两个的其中之一,有的人甚至一个都没有得到。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衡量人生的成败得失,不能凭此来评价行为的是非对错。正如秋瑾和王廷钧,他们之间就存在着爱情与理想的问题。
  秋瑾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巾帼人物,她被人们交口称赞,令人敬佩。然而,在秋瑾高大形象的背后还有一个孤独的身影——王廷钧。王廷钧是秋瑾的丈夫,他在秋瑾投身革命、立志报国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正是因为王廷钧的存在,秋瑾才得以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成为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出身官宦,书香意趣少女情
  仕宦之家,温存灵秀
  这里是浙江山阴(今绍兴)偏门外福全山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人们在这里世代耕读,过着还算安稳、踏实的日子。而秋嘉禾与他们不同,虽然出自同一个地方,但是秋嘉禾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科举中中了举人。中举之后没过多长时间,秋嘉禾就被分配到福建厦门去当知州了。
  当时,随着秋嘉禾一同去福建厦门的还有他的儿子秋寿南及儿媳单氏。来到福建厦门之后,一家人生活安定,秋嘉禾也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当地颇受赞誉。
  实际上,秋氏祖上曾四代为官,也都是饱读之士。因此,秋氏一门可以说是世宦之家,也是书香世家。根据秋寿南乡试中举时的《乡试录》记载,秋寿南的曾祖父秋学礼著有《补斋文集》、《仪礼节读》和《补斋图册》,秋寿南的祖父秋家丞有《八一编》尚还存留于世。
  同时,秋寿南的曾祖父秋学礼在诗书方面也颇有造诣。不过至今留存下来的也只有一首《望雪》,现收录在潘衍桐的《两浙■轩续录》中。下面,我们不妨看一下。
  望雪
  连夜朔风劲,满庭残叶翻。
  万山都削玉,一鹤尚当门。
  沙远若无岸,楼高知有村。
  愧非梁苑笔,相对且倾尊。
  可见,秋学礼是一个擅长诗赋、饱读诗书的人。而且,在这样的家学影响和熏陶下,秋寿南也渐渐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当时,秋嘉禾的儿子秋寿南在杭州紫阳山东南麓之紫阳书院读书,受业于宿儒朱端甫。要知道,紫阳书院在当时是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其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中,紫阳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别称。其实,在清代书院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紫阳书院,不过最有名的还属苏州的紫阳学院和杭州的紫阳书院。而秋寿南正好在杭州紫阳书院学习,其才学可见一斑。
  同时,宿儒朱端甫也是当时的名士,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在紫阳书院中堪称大家。秋寿南自幼接受父亲秋嘉禾良好的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是有名师的指导、名校的教育。因此,秋寿南少有才学,小小年纪就已经满腹经纶了。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秋寿南考取了举人。中举后,秋寿南顺利地进入官场,继而赴台担任台湾巡抚文案,后来因官场调动就职于厦门海关。
  秋寿南为政清廉、勤政爱民,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在学识上,秋寿南出身举人、学识渊博、尤擅诗赋。其中《慕莱堂诗文征存》就是非常有名的一首。下面,我们也不妨来看一下它的节选。
  慕莱堂诗文征存
  天子大孝治天下,列圣相承亟华夏。
  璇闺福寿逢康强,梯航玉食庆朝野。
  三湘气节素所敦,移孝作忠靖兵氛。
  江东子弟三千俊,中有卓荦更不群。
  邵阳观察人如玉,青莲才调三冬足。
  文站秋风冠巍科,一麾出守惊流俗。
  显然,秋寿南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才学之士,不管是在仕途上还是在诗赋创作上都令人称赞。而且,秋寿南还有一个得力的贤内助,秋寿南的妻子单氏是萧山望族之后,其地位和声望都十分的显赫。
  因此,秋氏一门虽然没有出过什么高官,却也是书香世家、诗礼传家。秋家是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家族,因此这个家族对子孙的教育也是很有要求的,他们十分注重对子女诗书教义的教育和培养。或许正因为这样,秋氏一门一直书香传世、家族兴旺、绵延不绝。
  当然,秋寿南对于自己子女在教育方面的要求也不例外。其中,秋寿南的长女秋瑾就是这样一位出身仕宦、温存灵秀的女子。
  光绪元年乙亥年(公元1875年)11月8日秋寿南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定睛看去,这个女孩长得眉清目秀,小小的眼睛虽然不大却也炯炯有神,让人看来喜爱有加,甚是怜爱。而且这个小女孩活泼好动,眼睛看着人总是忽闪忽闪地东张西望,似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秋寿南看着这个清秀可爱的女儿,心中也是无比的欢喜。这是他的第一个女儿,他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而这份激动是在自己第一个儿子秋誉章出生时也不曾有的。事实上,秋寿南是十分喜欢女孩的,他一直希望自己膝下能有一个女儿,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和培养下成一个温存灵秀、楚楚可人的大家闺秀。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秋寿南为女儿取名为“闺瑾”字璿卿,后改名“瑾”。
  “瑾”、“璿卿”这些都是很有女儿气的称呼,这些汉字温存灵秀,组合在一起就像是琼瑶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般可人,惹人怜爱。其中,“瑾”、“璿”都是指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正如人们常说的“怀瑾握瑜”其实就是指人拥有良好的美德。
  秋家也是一个传统的仕宦家庭,秋寿南对女儿秋瑾自然也如封建时代无数个被重重庭院锁深闺的姑娘一样,并不希望把秋瑾培养成才女。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秋寿南一开始给她取名为“闺瑾”也有一种要藏于闺阁之中的意味。
  但不管怎样,从对女儿的命名上来看,秋寿南对秋瑾寄予了厚望,希望她能够如美玉一般,成为一个品德高洁的女子。而在这点上,秋瑾也并没有辜负父亲秋寿南的期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是在从相貌上还是在品格的成长上,秋瑾都人如其名,长得美若碧玉。
  秋瑾出生的时候,秋寿南26岁,母亲单氏31岁。对于这对年轻夫妇来说,秋瑾是他们的第一个女儿,自然也是最受疼爱的女儿。当时,秋氏家境殷实,生活富足。而秋瑾生活在这样一个生活殷实的仕宦家庭,在书香的滋养和家庭的教育下,越发温存灵秀、聪慧乖巧,小小年纪就俨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秋瑾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丰貌英美。而且,秋瑾在家学的影响和熏陶下,工诗书、擅刺绣,已然成为一位才貌俱佳、品德兼美的女子。虽然,秋寿南并无意培养女儿的才学和诗赋能力,但是秋瑾是如此的聪敏,稍微引导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秋寿南也发现,自己这个女儿对诗词有种特别的情感,她十分爱好诗词,并经常和兄长一起研习诗文。
  于是,秋寿南对此也并没有横加干涉,毕竟秋瑾是如此温顺体贴的女孩儿,在这样的女孩儿身上多一点书香气还是很有气质和内涵的。就这样,秋瑾闲暇的时候就在家里绣绣花、看看书。也正是因为这样,她的性子很静,喜欢看书,偶尔诗兴大发也会写上几首。
  少有才学,娴于辞令
  秋瑾,温存灵秀、才气过人,深得父母的喜爱。由于秋家是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因此秋瑾在很小的时候就与兄弟姐妹一起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进入家塾。毕竟,父亲秋寿南是位举人,他饱读诗书、富有才学,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绰绰有余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父亲秋寿南在秋瑾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秋瑾也因为有了父亲的精心教导,其才情雅致便早早地显露出来。虽然这不是秋寿南的本意,但是看到才华横溢的秋瑾,也不禁让饱读诗书的秋寿南在不知不觉间对秋瑾进行了特别的教导和培养。
  就这样,在父亲的教诲下,秋瑾经常学习和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和《神童诗》等。当然,秋瑾的学习远不止这些,除了父亲教授的学习内容外,她在闲暇的时候总是喜欢阅读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因此,秋瑾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了写诗、填词,而且还读了不少的历史故事和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后来,她曾经在写给侄儿秋任林的信中说道:“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也。”由此可见,秋瑾对于祖国文化,对于历史的热爱,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已经深埋在心里了。
  更为重要的是,秋瑾天资聪颖,过目即能成诵。也因为这点,秋瑾常常得到父亲秋寿南的夸奖和赞美,在众兄妹之间颇为瞩目。而对于秋瑾本人来说,这也让她迅速地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知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虽然秋瑾到十一岁的时候才开始练习诗作,但是在诗作的造诣上已经“偶成小诗,清丽可喜”了。
  其中,尤其是古典诗词,秋瑾在家学的影响下对其情有独钟,她时常捧着杜少陵、辛稼轩等的诗词集吟哦不已。因此,秋瑾小小年纪就在诗歌方面便有了深厚的功底,其诗作“流播人间,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而且,在读书文章方面,秋瑾也颇有造诣。据记载,秋瑾“读书通大义,娴于辞令,工诗文词,著作甚美”。
  显然,秋瑾在少女时期,就已然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才华闪耀的诗人了。这点,我们不得不感叹,秋瑾确实是一个令人一见难忘的女子。这样的才情和雅致,这样的学识和年龄,由不得人们不心生敬佩。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秋瑾在诗作方面的天赋和能力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在秋瑾的少女时期,她的诗作大都是一些描写闺情的诗作,但是其中却也不乏佳句和妙语。
  比如,秋瑾的《相见欢》精炼简洁,寥寥数语即勾勒出了其快乐的少女时光,把简简单单的生活小事描写得极富生活情趣,让人读来悠然自得、惬意舒畅。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赏读一下秋瑾的这篇佳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出身官宦,书香意趣少女情
仕宦之家,温存灵秀     /     003
少有才学,娴于辞令     /     008
多情善感,细腻缠绵     /     017
第二章 别具一格,壮志豪情强筋骨
端庄不拘,豪爽刚强     /     029
骑马舞剑,习武强身     /     037
第三章 媒妁之言,志趣相悖却聚首
父母之命,许为婚姻     /     045
婚期已至,嫁为人妇     /     050
忧国忧民,以表心志     /     055
第四章 遇人不淑,事与愿违难为情
结婚生子,生活安逸     /     065
诗词唱和,潇湘三杰     /     070
生活平淡,不免失望     /     075
纳资为官,随王赴京     /     085
第五章 渐生不满,琴瑟异曲京城事
初到京城,各怀意趣     /     093
适逢巨变,越发不满     /     098
再次北上,关注革命     /     109
第六章 终难长久,曲高和寡唯有别
劳燕分飞,渐行渐远     /     117
态度明朗,投身革命     /     124
做出让步,终不如愿        /     131
第七章 走出朱阁,行走江湖亦无悔
登上客轮,独自赴日     /     141
身穿和服,以示决裂     /     145
勤习武艺,巾帼宝刀     /     150
第八章 孜孜以求,救国救民图大事
主张独立,男女平权     /     159
民族危亡,忧国忧民     /     167
赴日途中,义愤填膺     /     174
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     179
第九章 留学归来,意气风发复中国
披起金甲,光复中国     /     185
筹集资金,创办女报        /     192
主持学堂,奔走革命     /     199
第十章 壮志未酬,慷慨就义赴国难
义无反顾,学堂被捕     /     209
出师未捷,香消玉殒        /     217
极度悲愤,不久病逝     /     225
尾  声         /     23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