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了美好的中国:民国志士的探索与奋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101394
  • 作      者:
    张建安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建安,山西原平人。山西作家协会会员,担任过《传记文学》编辑,《纵横》杂志编辑、记者、主编,现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多年致力于文史哲的学习和研究。出版专著16部。主编过《民国大案》《少年背诵名家文笔精华》等丛书。发表过数百篇文章,分别被《读者》《作家文摘》《文摘报》《香港文汇报》等报刊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有思想有作为的仁人志士。为了摆脱中国的噩运,为了自己的幸福,更为了一个美好的中国,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断地探索救国强国之路,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做出了许多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他们的思想与实践,直到现在仍有很好的鉴戒作用。他们的智慧和气节,更是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能为现在相对浮躁的社会提供一些营养一些反思。
  《为了美好的中国:民国志士的探索与奋斗》即选取了21位民国的志士,讲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历程。更侧重于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他们的探索、奋斗经历,并在讲故事的同时,展现其可贵的思想和精神。这21位民国志士分别为蔡元培、宋教仁、蔡锷、廖仲恺、邓演达、杨杏佛、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杜重远、蒋百里、卢作孚、华克之、黄炎培以及救国会七君子。他们有的致力于“道德救国、学术救国”,有的致力于“宪政建国”,还有的侧重于“实业救国”、“新闻救国”、“科学救国”……
  在波涛起伏的民国乱世,这样的救国之路注定会有很多的艰难,也注定会有很多的牺牲,于是也便有了这些人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进步与落后、民主与独裁、开放与顽固、团结与孤立……一幕幕历史往事同时展现于《为了美好的中国:民国志士的探索与奋斗》。
展开
精彩书摘
  蔡元培的祖先都是生意人,直到父亲这一辈。才出现一名读书登科之人,就是他的六叔。六叔对蔡元培的影响不小。对蔡元培影响最大的当然还是他的父、母亲。然而父亲在蔡元培11岁时即去世,对蔡元培的影响相对小一些。父亲为人厚道,“持己待人,都要到极好处”,这对蔡元培的性格有影响。父亲虽是钱庄经理,但勤廉慷慨,朋友借贷者不必有借券,去世后家中没有积蓄。蔡元培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极节俭地度日,亲友们拟募款资助他们.母亲坚决拒绝。那些曾向蔡元培父亲借贷的朋友主动还钱,加之蔡元培母亲又把首饰卖掉,勤俭节约,抚养孩子成人。她教给蔡元培如何自立,如何做人。蔡元培后来回忆:“我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样说,我将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母子情深,有一年母亲胃病疼得厉害,蔡元培听说一种治疗方法,竞偷偷在自己臂上割了一块肉,和在药中,让母亲喝掉。他以为这样可以治好母亲的病,但母亲还是于次年去世.给蔡元培留下不尽的遗憾。蔡元培的亲戚们也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亲戚往来,总是很高兴的,我们小孩儿,从不看到愁苦的样子。”
  蔡元培早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从进私塾读《诗经》、《百家姓》开始.到一步步经历各级科举考试,二十余年传统教育的熏陶,为蔡元培打下深厚的国学底子。
  朗朗的读书声.严厉的李塾师,由简而繁的八股文,乌篷船上的晚餐,有着恶臭味的乡试考场,得益最大的三本书.科场得意。金榜题名……在种种难以忘却的人生经历中,蔡元培走进了科举考试所能达到的最高殿堂,供职翰林院。
  “点翰林”之后的第二年,蔡元培“行万里路”,几乎走遍了自1842年以来最早与海外通商的口岸和地区,开阔了视野。
  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也在他23岁时开始。
  蔡元培后来虽然迈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但他早年受到的道德伦理教育对其影响至深。革命与传统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在有些人看来,革命不就是革传统的命吗?其实不是,好的革命是将传统中的垃圾铲除,而将精华保留并发扬之。只有这样,革命才是有意义的,人类也将由此进步。1894年的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这两场改变中同命运的历史事件,均给蔡元培以极大的刺激。他在清廷中央机构任职,看到了清廷种种腐败,他也开始抬眼看世界,广泛涉猎西学书报,由一名封建翰林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
  对于变乱纷呈的世界,蔡元培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蔡元培认为:“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出于对清政府的失望,蔡元培毅然弃官归乡,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选修英文、法文、日文。后又到上海,执教南洋公学,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多有创建,领风气之先,但也遭到种种阻挠和打击。
  在历史的风雨中,蔡元培毫不妥协地前进着……
  1900年,蔡元培的第一位夫人王昭病逝。蔡元培悲痛之余撰悼文一篇。哀祭亡妻。之后,朋友们多劝蔡元培续娶,并为他介绍女子。蔡元培按照自己的新思想,对女方提出五条件:(一)天足者;(二)识字者;(三)男子不得娶妾;(四)夫妇意见不合时,可以解约;(五)夫死后,妻可以再嫁。这五条件一提出,许多传统观念下的人感到不解和恐慌,但蔡元培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伴侣,与黄仲玉结婚。
  《苏报》是爱国学社的机关报。1903年7月“苏报案”发生。对于清廷的镇压,蔡元培不仅没被吓倒.反而走上革命道路。他在上海创力《俄事警闻》,以报道俄事为名,宣传鼓吹革命。他还一度信仰暗杀暴动,以爱国女学为据点,加入暗杀团,秘密试制炸弹。1904年冬,蔡元培联合浙江会党,创立光复会,并任会长。光复会的誓言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
展开
目录
蔡元培:“道德救国,学术救国”
他虽然探索过各种救国之路,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但他更侧重学术与道德的建设。他认定:如果没有好的道德,没有好的学术,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蔡锷:为中国人争人格
护国运动前夕,蔡锷与梁启超约定:“成功呢,什么地位都不要,回头做我们的学问;失败呢,就死,无论如何不跑租界不跑外国。”

廖仲恺:为了独立自主的中国
他之所以竭力提倡民族主义,是因为:“所谓人类之幸福者,即人类应有享受之幸福。外国人有享受者,吾国人民亦应有之。现在外国人吸收吾国人民之脂膏,而为制造其物质之文明,享其幸福,所以一定要打消不平等条约。”

邓演达:为了“军事救国”
1930年8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邓演达的领导下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邓演达致词:“中国革命已经到了绝续关头,继往开来的重任,落在我们肩上。”他明确地提出了“军事第一”的主张,认为临时行动委员会“必须搞军事运动,一定要搞垮蒋介石的军队,不然不行”。

杨杏佛:为了“科学救国”
杨杏佛始终认为:“在现今世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杨杏佛一直有一个“梦想”:“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应当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大同社会。”也正是怀着这样的抱负和理想,杨杏佛于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迅速回国。

邵飘萍:为了“新闻救国”
回顾邵飘萍的记者生涯,面对死亡威胁的次数不可谓不多,邵飘萍也免不了与常人一样会“心悸”,但他将责任心建立在“新闻救国”的信念之上,所以并不退缩。这是一位新闻记者的大道。

林白水:为了“言论自由”
事实上,现实比林白水所想的还要严重,正直文化人所面对的,不只是被关押,而是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1926年4月26日,著名报人邵飘萍被杀,北京新闻界危机四伏。在这种情况下,林白水不畏强暴,仍仗义执言,撰文道:“军阀既成阀,多半不利于民,有害于国。”
……

史量才:为了“言论救国”
杜重远:为了“抗日救国”
救国会七君子:“团结救国”
蒋百里:“中国是有办法的”
卢作孚:为了“实业救国”
华克之:从“暗杀”到“革命”
黄炎培:“教育救国,民主救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