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塑性加工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历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341651
  • 作      者:
    王仲仁主编
  • 出 版 社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塑性加工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历程》是一本执笔人众多的书。书中收录了28名教授(含退休教授)及61位校友的简介,这些简介都是由当事人自己撰写,虽然在编写要求中给出了大致的规格,但内容各异,文如其人,读起来比较亲切。应当强调的是,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地点不仅分布在祖国各地,也有在美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国。
展开
精彩书摘
  板材成形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家用电器等行业。随着人们对产品又好又省的要求不断增加,为了降低大批量零件的制造成本,就要求提高成形的效率,这种成形过程一般使用传统的成形工艺,同时配合全套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传统的曲面工件成形工艺由凸凹两个模具组成,两个模具都要经过机械加工成可以互相配合的型面。该方法具有生产效率高和模具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其模具的制造时间和费用高。当成形工件数量小时,为了提高材料的机械加工效率,模具材料可以选用铸铁、铝材或铸造锌合金。如果采用传统的实体模具成形出工件的形状和与要求不相符时(主要由板材成形后的弹性回复引起),则需要进行修模,这样不但会增加生产周期,还引起制造费用的大幅增加。
  针对小批量、多品种、型面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零件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节省零件的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一些新的柔性成形工艺相继产生并得到了发展。板材成形过程中的模具是传统成形工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制约零件成本和制造周期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模具人手,于是20世纪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离散化可调模具的概念,并已用于飞机蒙皮的拉型工艺,但对于上下双模成形,容易在工件上造成压痕.于是王仲仁提出了多点“三明治”成形(Multi-point sandwich forming,MPSF)技术。苑世剑、滕步刚及苗启斌等成功地将该技术用于球瓣压制及大型风洞收缩形体工件的压制。
  多点“三明治”成形技术是结合聚氨酯成形和多点离散模具成形工艺的一种模具型面可变、成形周期短、成本低、设备要求低的板材柔性成形新工艺。多点“三明治”成形的下模具由离散的多点模和金属护板组成,上模具是规则排列的聚氨酯板,工件两侧均覆盖氨酯板,因其在成形过程中有类似三明治的结构,于是称之为多点“三明治”成形,如图5.14所示。该工艺与传统的多点模具成形相比相邻冲头之间有一定距离非紧密排布,并且冲头阵列的四周也没有金属框架进行支持。在成形过程中金属护板起到使离散模具连续的作用,它可以重复使用,即成形不同的工件可以使用同一个护板。由于金属护板直接和多点模具的冲头接触,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压痕,为了让压痕不传播到所要成形的工件表面,在护板和板材中间放置弹性垫板。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哈工大锻压专业的创建与发展大事记
1.1 哈工大锻压专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大事记
1.1.1 锻压专业的创建
1.1.2 锻压实验室的创建与发展历程
1.1.3 全国锻压教学经验交流会
1.1.4 成立富拉尔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1.5 首届锻压专业本科生毕业
1.1.6 “文革”中招收工农兵学员
1.2 哈工大锻压专业的后续发展大事记
1.2.1 主编《锻压手册》锻造卷、参编冲压卷
1.2.2 1989年主编的《锻压词典》出版
1.2.3 1989年举办国际回转成形会议
1.2.4 1993年协办第四届国际塑性加工会议(4th ICTP)
1.2.5 1994年承担空间环境模拟器KM6真空容器研制项目
1.2.6 建校80周年及90周年捐赠尤里卡球
1.2.7 2000年锻压专业与铸造专业合并成立材料工程系
1.2.8 2002年承担大型增压风洞研制项目
1.2.9 2004年创办新成形技术国际会议(1st ICNFT)
1.2.1 02006年举办第9届先进材料超塑性国际会议
1.2.1 12007年举办第三届内高压成形国际会议(TUBEHYDR02007)
1.2.1 22009年主办第二届亚洲微米纳米成形技术研讨会
1.2.1 32011年举办第十一届合金与复合材料半固态成形国际会议
1.2.1 42011年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实体化,铸造与锻压教师并入重点实验室. 
1.2.1 52012年举办第三届新成形技术国际会议(3rd ICNFT)
1.2.1 62012年主办第5届亚洲微米纳米成形技术研讨会
1.2.1 72013年锻压实验室改造完成

第二章 师资队伍建设及现状
2.1 “文革”前教研室部分成员名单
2.2 1987年以来学科负责人
2.3 部分教授(含退休者)简介
2.4 其他成员(含退休者)
2.4.1 退休教师
2.4.2 在职教师
2.5 已故成员名单

第三章 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
3.1 本科生名单
3.1.1 已毕业本科生名单
3.1.2 在读本科生名单
3.2 研究生、硕士生及导师名单
3.2.1 “文革”前研究生名单
3.2.2 已毕业工学硕士名单
3.2.3 已毕业工程硕士名单
3.2.4 在读硕士生名单
3.3 博士生名单、课题名称及其导师
……
第四章 实验室及科研基地建设
第五章 科学研究与获奖概况
第六章 部分校友简介
第七章 回顾与感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