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500089
  • 作      者:
    (美)米兰达·肯尼迪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去印度前必读,想去印度必读!
  ★★拒绝走马观花,拒绝小清新,读一个真实、狡黠、热气腾腾的印度,等于在印度生活五年!
  ★★《纽约时报》畅销书  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
  ★★ 国内第一本最深入当地平民生活的印度绮丽纸上旅行记
  ★★ 触摸印度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理解印度文化的最佳读本
  ★★ 传统、种姓、生活,爱情、邻居、工作,一天又一天的太阳东升西落
  ★★她笔下的印度,保守又前卫,放纵又谨慎,浪漫又克制,赤诚又狡黠;种种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种种笑而不语,生活真谛。

 

展开
作者简介
  米兰达.肯尼迪,曾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与国际公共电台驻印度特派员,长达五年。报导过阿富汗25年来第一次选举、亚洲大海啸、印巴冲突等等。可于美国国家广播电台与BBC电台收听她的报导,其文章广见于《波士顿环球报》、《石板》杂志、《伦敦独立报》、《美国国家杂志》与其他媒体。
  米兰达现居美国华盛顿特区,担任国家公共电台编辑,并定期前往南亚进行相关报导。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学毕业后,大城市的生活提供了她所需的一切:杂志社和广播电台的工作、人生目标、和我一样热爱探险的男友,还有一套蟑螂满地跑的公寓。公寓位于布鲁克林的一座大厦,房租合理,且房东不乱涨钱。然而,工作了几年后,她还是买了去印度的机票。
  五年里,她在当地小摊排队买吃的;为了租到新德里的廉价公寓,不惜扯谎说自己的男友即将来访印度;作为美国公共电台的特派员,白天,她忙于工作;晚上,与邻居吉塔话家常、观赏印度当肥皂剧、聊着吉塔想要嫁个好老公的梦想。
  五年里,在印度的每一天,她一点一点熟悉了这个国度,见识到印度文化对人,尤其是女人的限制与期待,爱情,男人,生活,朋友,邻居,工作,这些永恒的话题发生了微妙的反应,而她最终也结结实实地爱上了这里。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问我这世界上想住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印度。因为那里有人类生存的原点。待在印度时是最最幸福的时刻!
  ——妹娓河童

  印度是很有灵性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来一次,进行一次苦行僧般的旅行。
  ——李心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您一个人?
  德里陈腐的气息扑面而来,扼住我的咽喉。吸入的每一丝空气都已被无数印度人吞吐过无数遍,待到呼出之时,这气息便愈发浓烈。我暗忖道,也许这就像被布卡紧紧裹住的感觉吧。我艰难地将污浊的空气吸入肺中,犹如全身从头到脚蒙上黑布,武装到嘴,密不透风,所能呼吸到的只有布料的气息。
  “天然空调,小姐!开起来像飞机一样快,可凉快呢!”
  一辆三轮嘟嘟车“嘟嘟嘟”缓缓在我身边刹住,我被热浪烤得头昏脑涨,无暇理会司机的招揽。我来印度才不过一两个星期而已,不过我已听说德里的嘟嘟车司机老喜欢一身臭汗歪在车后座上打瞌睡,这里的夏天很长,足足有7个月,他们一睡就是7个月。当温度飙升到 38摄氏度以上时,他们的要价也一路飞升,他们这样是存心吓跑热得发昏的乘客以图睡个安稳觉。这位司机肯定是穷得揭不开锅了。他对我报以讨好的一笑,有如销售人员的笑容那般夸张,脸上那副小得可怜的塑料眼镜瞬时挤到鼻梁顶上。我开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他居然毫无怨言地答应了。我跳上车,刹那间清凉多了,车顶是一层薄薄的帆布,但至少可以抵挡毒辣的日头,而且车两边的门都是开的,有微风轻轻送来。
  司机从铁盒子里掏出一包用叶子包着的槟榔卷用牙撕开,一股辛辣的味道钻入我的鼻孔。槟榔卷的气味极冲,有点像口嚼烟草。印度的民工、送货员和小商店的店主个个都喜欢嚼槟榔卷,一张嘴都是一口红牙。多年前我母亲第一次来到南亚时,她以为这里的男人得了肺结核命不久矣,不然怎么会在街上吐血呢?那时她才23岁,比我第一次来这里时——时年27岁——年轻得多,也天真得多。事实上,嚼槟榔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行为。“劳动人民就靠这苦挨日子”,后来有一位朋友这样告诉我。中产阶级有空调,有司机给他们开车,印度城市的生活再怎么混乱、再怎么困苦也不会影响他们分毫,而劳苦大众则只有借助廉价的手段——比如槟榔卷,再比如一种名为“比迪”的手卷烟和宝莱坞电影——来麻醉消愁了。
  嘟嘟车在帕哈岗吉横冲直撞,帕哈岗吉是背包客的圣地,它靠近新德里火车站,这是一块肮脏不堪、鱼龙混杂的地方,英国口音、小贩叫卖木瓜的印度口音、红衣苦力还有搬运工的吵嚷声不绝于耳。以色列大兵在这里发泄多余的精力,迷失的欧洲人亦在这里寻找阿富汗海洛因或俄罗斯妓女。帕哈岗吉不是真正的印度,但我父母20世纪70年代踏上“嬉皮之旅” 来到印度时,他们觉得帕哈岗吉便是原汁原味的印度了。这块土地固然充满灵性,极具镜头感,被西方背包客奉为天堂,但在我看来,如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今天的印度不过是麦当劳的麦乐土豆汉堡而已。
  尽管我会做瑜伽,会欣赏印度教圣歌,但我对印度的清修冥想实在没什么兴趣。不过,我在德里还是穿上了颇具民族风情的衣裙。我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才弄明白身上的橙色串珠长裙和黑色紧身镂花衫在德里已经落伍了,在这块土 地上,有时整洁才是略为穷困和穷困潦倒之间的唯一分界线。德里的女人打扮得一丝不苟,她们身披烫得平平整整的真丝纱丽,脚踩精致玲珑的串珠凉拖,浑身散发着爽身粉和棕榈油的芬芳,和她们相比,我就像一个邋遢的嬉皮士。
  来印度并不是为了走马观花四处游荡。我曾经是公共广播节目的制作人,为了能有钱去国外谋得一份海外兼职特派员的工作,我一分钱的工资都不敢花,好不容易才攒够钱。我这人呆板不善变通,平凡得乏善可陈,估计男友迟早会厌倦我。所以我才会来遥远神秘的东方,也许这样可以给自己镀金变得更有魅力。
  我的首选便是印度,没有之一。我的家人对这块土地的迷恋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彼时姨姥姥伊迪丝来印度传教。我母亲这边的家人虽然不多,但大家关系都很亲密,他们都喜欢四处游历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我一直希望能像他们那样生活。对我来说,去印度便是一种成人礼了。朋友们都觉得我疯了,但我还是觉得要想找到最完整最有魅力的自己,唯有去印度。
  朋友们对我的冒险持怀疑态度,他们是对的。对于一位胸怀大志的作家来说,纽约机会遍地,而我却一意孤行偏偏往毫无事业发展前途可言的发展中国家跑。虽然有很多记者也喜欢在国外做兼职特派员,但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能大出风头的地区——比如说中东,写这些地方的报道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我和编辑谈过我的计划,他们一听我谈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便两眼发光。我对他们说我固然喜欢报道这些地方的事件,但我并不想做反恐记者,我怕挨骂。
  他望着门框说道,“那么,您一个人?”我顿时张口结舌。昏暗的走廊里,这个居高临下的人劈头问出这个问题,似乎正在引发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这只能证明普通印度人对家庭和婚姻关系的态度和我们西方人截然不同。我遇到过的大多数印度人都对我无法理解,他们想不通27岁的我怎么能远离家人在异国独自生活。在印度,27岁的女人如果没有孩子的话,起码也应该有丈夫。我至少应该依赖父母和兄弟姐妹,因为我必须和他们住一起。即使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印度,家庭仍主宰着大多数人的生活。我在德里遇到过的许多年轻有为的女孩表面上非常独立,她们穿牛仔裤上大学,周末和女性朋友们一起去看电影,但她们在结婚之前并不打算搬离父母的家。一旦结婚,她们便会辞职,搬到丈夫的父母家生活。在随后的几年里,总有人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问我为什么一个人——“您的家人在这里吗?”或者“您家还有其他人吗?”这样的情形已有无数次了,直到最后,看到别人听到我的回答后一脸同情的表情,我已学会见怪不怪了,而且我还学会了不因这些问题而心烦。我和父母、姐妹还有姨妈在感情上一直都很亲密,虽然我们住在不同的国家,也不常联系。虽然我觉得一个人在异国很正常,但此时站在这个锡克人的面前,我不禁无地自容。“我的家人不住在这里,所以我得找地方住。”房东直起身板。“我的房子不租给单身女子。我们这里对像您这样的女人不感兴趣,您请回。”
  他背转身去,留给我一个擦得锃亮的鞋后跟。
  女佣从阴暗处走了出来,我这才明白她原来一直都在那里,只等主人示意请我进房或将我请出走廊。她打开门,目光漠然地追随着我,也许在她看来,我是另外一个生物物种吧。即使她不懂英语,我想她肯定能明白我们刚才的对话。我带着恳求的语气对她说:“我怎么做才能符合你家主人的标准?”
  几个月之后,当我交了几个印度女性朋友时,她们告诉我,没有丈夫的女人要想租房子下场都是如此。甚至在宝莱坞的电影里也是如此,年轻的女主角结婚前搬出父母的家租房住,也得和房东苦苦交涉一番。我逃也似的缩回到热浪翻滚的大街上,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有四只眼睛——女佣和蕾丝窗帘后的女人——落在我的背上。
  印度语中没有“男朋友(boyfriend)”这个词,因此这个词只能硬嵌进印度语句中,它一旦和印度语混搭起来听起来倒挺像诅咒。有男朋友意味着放荡堕落,有男朋友的女孩子势必会有多个男朋友。在印度的第一年,只要“boyfriend”这个字眼在我耳边怪腔怪调地响起——印度人说这个词老是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听起来无比怪异,我便会情不自禁地绷紧神经。印度人在印度语中夹杂像 tension、operation、by chance 这样的英语字眼时,其目的不外是强调某种观点或引起他人注意。可他们用boyfriend这个词就不一样了,这个词蕴含着种种猥琐的含义而显得尤为沉重。
  初来印度四处采访时,我一直住在廉价旅馆里长达几个月。身为一名来自国外的单身女人,在德里这种地方,没有房东愿意将房子租给我。如果我有钱租富人区的房子,那未婚身份则不会成为什么问题。富人区住的都是有钱的印度人,那里的房子都是殖民时期的建筑,宽敞明亮。邻居们非富即贵,差不多全是享有丰厚外派福利的外国外交官和外国商人。中低层印度社区的房东无法理解独居的西方女人,在他们看来,独自生活的女人是不可思议的,和男友同居则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他们对我从头到脚上下打量,好像我是企图打破传统桎梏的印度女人似的。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您一个人?
第2章
男朋友
第3章
虔诚的处女和勇敢的英雄
第4章
喝威士忌的女人
第5章
婆罗门人做饭
第6章
仅限女士
第7章
百万速配.
第8章
婆罗门人VS碰不得的贱种姓
第9章
七生七世
第10章
寒酸的嫁妆
第11章
这个男孩可以嫁
第12章
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情太强烈
第13章
曲线
第14章
露齿的新娘
第15章
有子嗣吗?
第16章
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游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