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分析和谐社会道德基础为出发点,以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理论维度、主体维度、关系维度、领域维度、实践维度为理论线索,以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身与心的和谐为切入点,以探索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为落脚点,初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框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生产决定分配,做蛋糕是分蛋糕的前提。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生产的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了,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缩小和消除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创造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有效地遏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意义十分重大。2020年,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目标是:劳动者平等选择就业,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流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规模适度,城乡就业人员总数达到8.4亿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7%;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低于30010,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上升;劳动者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就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比例大幅上升,就业人员素质基本达到工业化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21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是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要通过努力,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必须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而且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真正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