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绩效实证研究:产业结构优化视角》:
丹尼森的贡献主要是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入要素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两大类。而知识进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效应又分别从三个方面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丹尼森的成果对后来经济增长的研究尤其对TFP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发达国家提供了提高生产率的方向和路径。
在国内,兰州大学的李国璋教授立足于中国经济增长实际,提出的“软投入理论”为学界有关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模型方法。
1986年,李国璋教授在《努力提高软投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首次提出“软投入”概念,后通过一系列论文和著作完善了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软投入要素包括政策、管理、积极性和科技四个方面,软投入作用于硬投入,形成投入组合,产出是由投入组合决定的。政策投入对硬投入的方向和数量、对各个软投人要素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为索洛余值是软投入组合的总贡献;投入组合可分为科技型与非科技型两类,我国初级阶段宏观和微观投入组合属于非科技型,经济增长质量是由非科技型软投入的质量决定,主要是由政策和体制决定的;首次在学界提出增量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并建立了衡量软投入贡献的模型方法;提出对“索洛余值”进行修正和测算产出增长中“具体的”科技进步贡献的方法。
近年来,软投入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软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软投入组合质量总体不高对经济增长具有制约作用,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硬投入和产出的损失较明显,综合表现是很多年份软投入组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取负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