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境伦理教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58910
  • 作      者:
    成强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环境伦理教育研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具备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对环境伦理的发展历程、本质特征、活动要素、组织结构、功能价值、评价方法进行了科学界定,着重剖析了我国环境伦理意识薄弱现状产生的原因,系统分析了环境伦理教育的现实局限性。结合环境伦理理论创新,借鉴道德教育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及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创新性提出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教育对策和框架思路,为提高环境伦理教育效果奠定良好基础。《环境伦理教育研究》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教育或环境管理专业的公共课教材,也可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保非政府组织从业人员、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关注环境教育和环境伦理研究的广大教师、学生和环保专门人士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环境伦理教育研究》: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较早就具备了相对成熟的道德推理能力,不同年龄段具备不同的道德思维倾向,能够根据特定阶段的道德准则和认知能力,通过自身认定为合理的、不断受到强化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机制,对外部信息进行甄别与取舍,确定作为道德评判依据的正确信息和行为规则,自觉抵制自我中心化倾向和非理性本能倾向的干扰,将基本道德准则认同转化为持久的行为选择。
  为了发展人类自身环境道德认识,提高道德思维能力,避免盲从和误解,环境伦理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道德思维培养,不要一味灌输成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对外在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信息加工,从培养简单直接的道德直觉出发,强化对动植物的关爱、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对环境的朴素情感,依据智力发展水平高低,逐步提高环境伦理道德规范的接纳能力和主观判断能力,完善道德推理的思维范式,发展环境道德认识水平。随着环境伦理主体与客体的交叉融合与内涵扩展,环境伦理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环境伦理教育开始摆脱传统道德教育价值分类评判的历史局限性,主动体验各类生命主体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公平,道德关怀开始注重生命价值的充分展现和内在需求的公正对待,开始从特定人群扩展到全人类,再扩展到各类生命形态的物种和无生命体征的自然存在物,传统环境伦理道德规范的人为局限性被摒弃和颠覆,环境伦理道德的主体和客体关怀范围实现了革命性突破,环境伦理外延不断拓展,从人际伦理到动物伦理、生物伦理、生态系统伦理,直至延伸到包含整个大自然的宏大伦理范畴。
  (一)环境伦理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道德启蒙教育。阿诺德·柏林特认为美学和伦理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类的生活体验源于感官知觉,作为美学核心感觉,美学领域的亲身体验与基本道德目标一起,共同构成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谈美学时顾及到伦理学是得当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伦理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环境伦理研究相关概念内涵研究
第一节 伦理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环境教育与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环境伦理与道德教育的研究启示
第一节 环境伦理研究主要流派
第二节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启迪
第三节 现代环境伦理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认知规律的研究启示
第五节 道德教育规律的研究启示

第四章 环境伦理教育理论研究
第一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活动要素
第三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功能价值
第五节 环境伦理教育的评价方式

第五章 环境伦理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际环境伦理教育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环境伦理教育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三节 环境伦理教育国内外实践

第六章 环境伦理教育框架构想和实施办法
第一节 环境伦理教育存在问题剖析
第二节 环境伦理教育框架构想和具体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