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二辑.Volume 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7307089
  • 作      者: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编
  • 出 版 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二辑)》一书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组织编选和撰写的按年度向国内外发布我国教育史研究(包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展情况的专业性、资料性、工具性、连续性学术年刊。
  《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二辑)》的主要板块有教育史研究论文精选、书评书讯、学科纪事、学位论文索引、年度述评等。
  《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二辑)》既适合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院所教育史专业的教师和研究者研读,也可供教育学科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还可供广大文史爱好者及对教育史学感兴趣的人士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二辑)》:
  夫内不开子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原道训》)其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能从内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爱好和乐趣,即便强迫他去学习或质疑问难,也只能是耳朵听见了,却不能牢固记在心里。这样的人如同聋子唱歌,仿效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这表明了追求由外在事物或感官物质刺激得来的快乐(即“外乐”),是表面而暂时的,作用有限甚至有害;而“以内乐外”和“著于心”的精神愉悦(即“内乐”),则是内在而持久的,为学习所需要,也是真正有效的。清代的王夫之也很重视学习主体者的内心意愿,强调要“本心之乐为”。他说:“苟非其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在他看来,“和者于物不逆,乐者于心不厌”,只有发自内心把学习视为乐趣,才能不畏艰苦,“欣然有得”(《张子正蒙注·诚明篇》)。这种“乐学”的“内乐”观,反映了对学习者快乐情感和心理愉悦的深度和强度的特别关注。
  其次,“乐学”的“学”是基于“知之”“好之”上的“己有”之物、“自得之学”。这种解说反映了学习者与所学内容的内在关系和紧密联系,体现了对学习者学习状态和结果的深刻和境界的特别关注。北宋的程颢、程颐说:“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二程集·遗书》)南宋的张栻进一步阐释说:“知之者,知有是道也;好之者,用工之笃也;至于乐之,则工夫至而有以自得矣。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之者也,乐者食之而饱者也。知之而后能好之,好之而后能乐之,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与?”(《论语解》卷三)其意思是说:“知之者”只懂得要学习的道理;“好之者”既知道其道理,又付诸行动;而“乐之者”不仅付之于实践,还能从学习实践中得到心理愉悦和享受。这就好比五谷,“知之者”知道它可以吃;“好之者”既知道它可以吃,又亲自去品尝了;而“乐之者”则不仅知道它能吃,而且还饱餐一顿,吃了个痛快。“知之”而不能“好之”,是因为知的深度不够;“好之”而不能达到“乐之”,是因为好的程度不够。明代的湛若水说:“乐者,乐此者也。学不至于乐则不安,终非已有,故作乐以安之,如田之人为已有也。此自得之学也。”(《圣学格物通·进德业》)在他看来,达到了乐学状态,就是“自得之学”,所学才能够真正同化、内化而为己所有。朱光潜认为“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学习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思想理念上把学习视为快乐的事情,是对学习过程一般规律特点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乐学思想和学习愉快原则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求知过程本身就应该充满乐趣。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但孔子本人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堪称乐学的楷模和乐教的典范,而且其弟子也多像他一样“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特别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此后,不少教育家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并提出了一些相关论据。如王守仁从儿童天性和心理出发,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传习录·训蒙大意》)。王筠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避苦趋乐的原则明确指出:“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教童子法》)王艮更进一步说:“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心斋语录》)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快乐,快乐的真正源泉在于学习,他还把学习看作天下最大的快乐和享受,从而使“学习本身是快乐的”这一观点达到了极致。
  ……
展开
目录
特稿
中国历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论文精选
“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
我国的乐学思想传统
从孔子自叙年谱探源终身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与基本路径
江南贡院的命运
何谓名正,如何言顺——百年中国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名称的演变
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与近代中国大学教材建设
整合:未来初中课程编制的一种思维范式——基于朱经农初中课程编制原则思想的启示
国家意志与我国乡土教育的三次勃兴
教育史研究:应当增强一定的解释力——基于教育史研究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
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考
穷人教育学:裴斯泰洛齐乡村教育思想诠释
美国当代进步主义取向教育改革的坚守与变通——“要素学校联盟”研究

学科纪事
通古今之变——第八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综述
鉴古足佐明今察今亦裨识古——第十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史暨登州文会馆15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历史变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综述
叶圣陶教育出版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学位论文
2014年全国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目录及摘要
2014年全国教育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年度述评
2014年中国教育史研究述评
2014年外国教育史研究主题述评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