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二辑)》:
夫内不开子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原道训》)其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能从内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爱好和乐趣,即便强迫他去学习或质疑问难,也只能是耳朵听见了,却不能牢固记在心里。这样的人如同聋子唱歌,仿效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这表明了追求由外在事物或感官物质刺激得来的快乐(即“外乐”),是表面而暂时的,作用有限甚至有害;而“以内乐外”和“著于心”的精神愉悦(即“内乐”),则是内在而持久的,为学习所需要,也是真正有效的。清代的王夫之也很重视学习主体者的内心意愿,强调要“本心之乐为”。他说:“苟非其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在他看来,“和者于物不逆,乐者于心不厌”,只有发自内心把学习视为乐趣,才能不畏艰苦,“欣然有得”(《张子正蒙注·诚明篇》)。这种“乐学”的“内乐”观,反映了对学习者快乐情感和心理愉悦的深度和强度的特别关注。
其次,“乐学”的“学”是基于“知之”“好之”上的“己有”之物、“自得之学”。这种解说反映了学习者与所学内容的内在关系和紧密联系,体现了对学习者学习状态和结果的深刻和境界的特别关注。北宋的程颢、程颐说:“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则己物尔。”(《二程集·遗书》)南宋的张栻进一步阐释说:“知之者,知有是道也;好之者,用工之笃也;至于乐之,则工夫至而有以自得矣。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之者也,乐者食之而饱者也。知之而后能好之,好之而后能乐之,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与?”(《论语解》卷三)其意思是说:“知之者”只懂得要学习的道理;“好之者”既知道其道理,又付诸行动;而“乐之者”不仅付之于实践,还能从学习实践中得到心理愉悦和享受。这就好比五谷,“知之者”知道它可以吃;“好之者”既知道它可以吃,又亲自去品尝了;而“乐之者”则不仅知道它能吃,而且还饱餐一顿,吃了个痛快。“知之”而不能“好之”,是因为知的深度不够;“好之”而不能达到“乐之”,是因为好的程度不够。明代的湛若水说:“乐者,乐此者也。学不至于乐则不安,终非已有,故作乐以安之,如田之人为已有也。此自得之学也。”(《圣学格物通·进德业》)在他看来,达到了乐学状态,就是“自得之学”,所学才能够真正同化、内化而为己所有。朱光潜认为“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学习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思想理念上把学习视为快乐的事情,是对学习过程一般规律特点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乐学思想和学习愉快原则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求知过程本身就应该充满乐趣。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但孔子本人能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堪称乐学的楷模和乐教的典范,而且其弟子也多像他一样“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特别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此后,不少教育家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并提出了一些相关论据。如王守仁从儿童天性和心理出发,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传习录·训蒙大意》)。王筠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避苦趋乐的原则明确指出:“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教童子法》)王艮更进一步说:“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心斋语录》)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快乐,快乐的真正源泉在于学习,他还把学习看作天下最大的快乐和享受,从而使“学习本身是快乐的”这一观点达到了极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