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盬盐传 一种古老资源的当代文化解读》:
正文开篇之始,必须有如下交代。
世间食盐种类有四,日:池盐、海盐、井盐、岩盐。我们序章中提到的盬盐,乃池盐之一种,是人类最早取用的盐种之一,其信史可远溯于周代,其古名亦有称解盐、苦盐、颗盐、大盐、潞盐等,均可在《周礼》《春秋》《竹书纪年》《山海经》《左传》等典籍中得到证实。特别是潞盐之称,始于元代初年。
盬池所在地解州境内,古有潞村、潞家巷。《通志· 氏族略二》日:“路氏,路旧作潞。”《姓纂》日: “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春秋时潞子婴儿是也。”迄今运城市仍有潞姓子孙。故盬盐亦称潞盐,从元代至今不废且兴,盬盐之谓倒多不提及。有鉴于此,其后书中有称盛盐者,有称潞盐者,皆随机而用,其实无异,周知为盼。现在书归正传。
人类是先学会吃盐,还是先学会用火?这个问题有意思。
关于用火,原先说是早在距今69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的山洞里发现了木炭、灰烬、烧石和烧骨,证明那是最早知道用火的人类。这是1927年的考古成果。但是32年后的1959年10月,这个结论叫贾兰坡和王健两位先生给推翻了,因为他们在山西河东地区发现了西侯度遗址。在这处距今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中,一是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包括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马象等;二是出土了一批以石英岩为原料的原始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三是发现了令人好生振奋的奇迹,文化层中居然出土有若干烧骨!目前,属于更新世早期的这处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盛盐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至今没有发现人类最早食用它的考古学证据。最古老的盛盐如此,其他海盐、井盐、岩盐以及外国各地的盐,同样也没有这方面的考古发现。但你不能说因为缺乏考古证据,就断定人类用盐的历史一定比用火的历史短,绝不能。这里,盐有个吃亏的地方,它是一种化学物质,一个大毛病就是见水就溶化。有人拿盐出谜题,谜面说:“ 水和太阳生宝宝,洗礼要用火来烤。人人见了都喜欢,跌进水里找不到。”抓的就是这一特点。古人类那时连粗陶器都不会造,怎么来储存盐?真就到了能造陶器的年代,装在里面的盐巴能不受潮吗?时间久了能不溶解消失吗?2005年10月3日,俄、美两国三名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时,迎接他们的礼物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种真空包装的面包和盐。可惜我们的老先人那时候还不会搞真空包装,一不小心就犯了个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错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