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以对司马谈《论六家要指》、齐学与黄老、气化宇宙论、《淮南子》、汉代养生观、《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议题与传世文献的探讨作为论证之据点,以呈现道家思想在汉代发展与应用的状况。《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对汉代黄老之道做了全面阐述,涉及黄老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黄老养生之理等,解析了当时重要典籍所体现的黄老学说。
《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
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淮南子》作者对“变”之重视大大强过其对先后问题之考虑。时、变观念之讲求是《淮南子》与黄老之学对《老子》之学明显之转化。黄老之学道法结合,法家重时变,黄老亦重时变。《老子》曾说“动善时”,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告诫人,事物发展有一定过程,消亡前夕最耀眼,后续之黄老从中体悟出掌握事物之通则,明白须要耐心静观其变,始能准确掌握事物全貌,有效应对。《淮南子》诠解《老子》之柔后哲学.专门强化这一方面道理,教人因顺外物,以理治外物。行柔之背后,含藏强烈致强动机。表面之柔后,其实是处心积虑欲致强大。《老子》柔后哲学戒忌逞强争胜之初衷,至此消失殆尽。《淮南子》并不绝对坚持“柔后”,同时强调“因循”,因循事物本然之理,或自然之性。本然之理或自然之性原为该事物所以存在之核心依据。能依顺此性、此理去应对事物,可以不扦格而顺入,精简省事而易成。《淮南子》以“因循”诠释《老子》之“无为”。
《主术》说:“主道员者,……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因循”是被动顺物以为,“应而不倡”,俾能透视事物全貌,准确拿捏其核心。《原道》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劐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能妥善适应外物、外境,与之取得协调,即是“因循”。不论应而不倡,抑或顺应外物、外境,基本上都需去除己见,不主观,不专断,一依事物客观之理运作。去己去智,乘众智,用众力,亦是“因循”。“因循”之理是《淮南子》无为论之主要精神,《修务》不仅以“因”界定“无为”,且藉说无为为“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举凡天下事功无不假“因”术以成功。《诠言》说,“三代之所道”是“因”,《齐俗》说“先王之法籍”有所“因”,汤武取天下是“因民之欲”,大禹治水成功是“因水之流”(《泰族》)。总结这一切,《原道》说:
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因”之哲学根源其实可上溯至《老子》“和光同尘”之“玄同”(五十六章)。唯《老子》之“玄同”要在避免突露出众,《淮南子》则推阐其为一种高效之治事术,其转折始于黄老。从《管子》四篇之“静因”君术,《慎子》“因则大,化则细”之因循说,《韩非子》“守成理,因自然”(《大体》)之虚静刑名术,《淮南子》之因循术,承袭了诸多黄老理论对老子之转化,代表前此黄老因术之成熟展现,亦汉代因循术之理论呈现。
3、有为无为与去智劝学
《老子》主“无为”,《淮南子》也崇“无为”。《老子》之“无为”欲脱尽一切造作,回还事物清纯素朴之本貌,不要事功,也去除名累。《淮南子》崇“无为”则欲提炼四两拨千斤之精简省力原则,以便建立事功。《修务》开宗明义清楚界定其建构于事功上之“无为”,谓“无为”非“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无动作,无思维,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无为”是因循自然条件以处理事物,建立事功,而不依个人有限智巧妄自造作。有为、无为之差别,不在“为”与“不为”,而是如何“为”。
……
汉代道家思维中的各家思想——《论六家要指》论六家
一、六家思想要旨与得失
(一)五家之得失
(二)道家思想要旨
二、《论六家要指》的思想倾向
(一)为治与尚功
(二)由道到术,由老子到黄老
(三)采儒墨,撮名法
(四)因阴阳之大顺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四、结语
黄老道家与齐学
一、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质
(一)太公封齐与齐文化的发展
(二)齐文化的特质
二、齐文化与齐学的鼎盛
——稷下学宫及其学术
(一)田氏篡齐与稷下学宫
(二)稷下学术与学风
三、黄老之学的起源与内容
(一)黄老之学的起源
(二)黄老之学的特质
(三)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
四、结论
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一)杨朱
(二)老子
(三)庄子
(四)黄老道家
二、汉代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与特质
(一)铺衍以推阐
(二)注释以转用
三、“道”观念的转变与应用——由《老子》到黄老
(一)由“道”到“气”:由本体转向创生
(二)由“道”到“术”
(三)由道家到道教
(三)阴阳学的融入与结合
汉代的气化宇宙论及其影响
一、道与术、气
二、两汉的气化宇宙论
(一)《淮南子》的气化宇宙论
(二)汉人的气化天地万物说
(三)以太极、太始、太易、太初、太素为名的宇宙创生系列
三、两汉气化宇宙论的影响
(一)杨泉唯气的物理论
(二)张载的“太虚即气”
(三)程朱的“气”论
(四)其他宋、明学者的气论
四、结论
道家养生观在汉代的演变与转化——以《淮南子》、《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为核心
一、先秦道家的养生观
二、汉代道家的养生观
(一)《淮南子》的养生观
(二)《老子指归》的养生观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观
(四)《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养生观
三、结论
《淮南子》解老
一、汉人解老——由道至术
二、承袭与创造兼具的《淮南子》解老
(一)深入理解与创造性诠释
(二)经世而尚用
(三)铺衍以显实
(四)博采以转化
三、结论
《老子指归》的圣人论
一、严遵与《老子指归》残卷
二、圣人——理想的典范
三、圣人的性情与风格
(一)体道怀德,顺天参物
(二)和柔顺适,无所抵牾
(三)虚无冲泊,清静玄默
(四)反身治心,响应影随
(五)遁名弃智,释仁去义
(六)因任应变,与时相随
(七)为之以反,事于不事
(八)慎始谨小,防微杜渐
四、结论
《老子河上公章句》所显现的黄老养生之理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背景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内容
(一)治国治身一理相通
(二)由治国侧向治身
(三)因循自然,反对文饰
(四)道论
(五)以气为核心的养生论
四、结论
从哲学、养生到宗教——《河上公章句》解老
一、《河上公章句》的解老模式
(一)行文简洁,标题扼要严谨
(二)举例作注,明实诠解
二、从哲学转化为养生
(一)治身与治国、守真与经世区隔并论
(二)气化万物,爱精长生
(三)鼻天口地
(四)戒慎名利以治国
三、从养生到宗教
四、教忠教孝的儒说融入
五、望文生义与异本说解
六、结论
《老子想尔注》转向道教的理论呈现
一、《老子想尔注》的成书及其相关问题
二、《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内容与思想
(一)道、气与太上老君
(二)道与吾、我
(三)道与诫
(四)贵道贱法,重寿轻禄
(五)清静结精以长生
(六)行善积德以仙寿
(七)至诚守道,不用祭□
(八)道人、仙士、俗人与尸人
三、结论
《老子想尔注》解老
一、《老子想尔注》残卷与张陵、张鲁
二、《想尔》的解老模式
(一)经验层的说解与应用性的诠释
(二)删改字词,以便教众
(三)标断异常,仍归宗教
(四)以实解虚,望文生义
三、《想尔》的宗教解老
(一)“道”的诫化、气化与神化
(二)从“损”的无为体道到“益”的守诫炼形
(三)从清静俭啬到结精成神
(四)从后身无身到长生仙寿
三、结论
附录一 黄老与老子
一、黄老学说的起源
(一)田齐的造祖运动与原乡情怀(北方齐地黄老)
(二)南方楚地黄老说
二、黄老学对老子学说的转化
(一)老子学说的转化背景
(二)黄老之学的内容与特质
(三)黄老学对老子的经世诠释与推衍
三、结论
附录二 黄老与黄帝
一、黄老是学术思潮
二、黄帝的神话与历史化
三、田齐的正名与一统志业
四、一心四面的一统霸雄
五、黄、土居中,以统四方
六、结论
★我期待,借由此套丛书的付樟,以探索民族文化艰苦历程中的延续性,找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生命力,整合并推动中国文化中坚力量的持续发展,使传统学术在多元世界中展开新的气象。
——陈鼓应